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唐沛文:从粤剧新苗到粤剧传承人
时间: 2020-08-20 09:43:35 来源:走向我们的小康生 作者: 走向我们的小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90后粤剧传承人唐沛文在指导粤剧小学员 记者 郑志波 摄
她科班出身,曾与众多大咖同台演出,得到名家亲身指导;她不忘初心,毅然放弃更大的舞台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她育人不倦,为粤剧曲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她叫唐沛文,东莞一名土生土长的90后粤剧演员,现为市戏剧曲艺协会万江分会会长。
痴迷粤剧艺术的她,从小立志传承粤剧曲艺薪火。自2013年从广东粤剧学校回到家乡东莞后,她便一直致力于培育粤剧曲艺新苗,乐此不疲。她说,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好苗子,进一步擦亮东莞“粤剧之乡”这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痴迷粤剧,走向专业
有着“南国红豆”美誉的粤剧,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东莞是著名的“粤剧之乡”,作为岭南传统文化代表的粤剧,在莞邑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唐沛文的爷爷便是一位粤剧发烧友,在万江新村一“私伙局”担任乐手。耳濡目染之下,她从小就喜欢上了粤剧。
当见到粤剧演员身着漂亮的服饰、头饰在舞台上演出,唐沛文深深为之吸引,开始跟着录音机自学粤剧,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登上大舞台。
初中时一次迎新晚会,有着强烈表演欲和表演热情的唐沛文演绎了经典粤曲《帝女花》,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让她加入了舞蹈队,并将她推荐给被誉为“东莞三大平喉王”之一的陈映荷(现为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主任)。见唐沛文痴迷演戏,又很有灵气、很努力,陈映荷收下了这棵好苗子,悉心栽培。就这样,唐沛文开始跟随她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学唱粤剧粤曲,学习如何用气、发声等演唱技巧,参加各种演出、比赛。
在陈映荷的引领下,唐沛文决心走专业粤剧演员这条路。于是,瞒着家人,和同学偷偷报考了广东粤剧学校。得知被学校录取,她兴奋难掩。不想遭到家人极力反对,就连身为粤剧发烧友的爷爷也不支持——担心她学粤剧没有出路,生计成问题。心意已决的唐沛文没有妥协,而是争取家人的理解,才最终如愿。
不忘初心,学成归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但进入广东粤剧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后,唐沛文还是各种不适应。因年纪偏大,压腿等基本功不扎实,底子薄,刚开始训练的她整日以泪洗面,“才知道原来学粤剧这么苦,不只是天天披着漂亮的凤冠霞帔,还有‘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那么多东西要学,光鲜背后要付出那么多努力。”
“梅花香自苦寒来。”陈映荷这句安慰话语,让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天天哭,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
在校期间,主攻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的唐沛文,以其专注与执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201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2013年下半年,唐沛文接到来自家乡的邀请——担任麻涌镇少儿粤剧团指导老师。面对粤剧曲艺人才断层等问题,东莞早就开始探索传承和发展粤剧曲艺的新方法与新模式,树立起“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有机会接触粤剧、欣赏粤剧。
没有任何犹豫,唐沛文欣然应允,“当时去读广东粤剧学校的时候,就想,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粤剧老师,一定要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教给孩子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粤剧,让喜欢粤剧的孩子有机会走上舞台。恰好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就回来了。”
从那时开始,直到现在,唐沛文一直致力于培养粤剧曲艺新苗,常年奔走于各镇街,在“粤剧进校园”课程上、少儿戏曲培训基地里,传道授业,乐此不疲。
培育新苗,传承薪火
走进唐沛文位于万江的工作室,满墙的奖状、奖杯、奖牌,格外亮眼。近年来,全身心投入粤剧曲艺传承、普及与推广工作的唐沛文,培养出不少粤剧曲艺新苗,不少走上专业道路,考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东粤剧学校)。
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家乡粤剧曲艺氛围日渐浓厚,“小时候,一年到头就一两场演出,难得有上台的机会,现在整个氛围活起来了,无论是演出、培训、比赛,还是各种交流活动,均开展得有声有色”。以“戏曲进校园”活动为例,从2010年开始,东莞已经着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截至目前,全市已有道滘、麻涌、万江、中堂、厚街、莞城、石龙等16个镇(街)成功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点包括“莞邑红豆”少儿粤剧曲艺培训基地、道滘镇青少年粤剧曲艺培训中心、万江街道少儿粤剧传承基地等4个基地,以及麻涌镇中心小学、万江中心小学、中堂镇中心小学等28家学校。这些学校以设立第二课堂为主要培训形式,把粤剧曲艺的身段、表演、音乐等作为课堂内容,并由东莞粤剧发展中心选派具有丰富演出及教学经验的培训老师,形成专业的师资队伍进校授课,着力培育戏曲新苗。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