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吉林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迅增 “90后”年轻人成主力军

时间: 2020-08-19 15:16:03 来源:吉林造血干细胞捐 作者: 吉林造血干细

中新网长春8月19日电 (记者 郭佳)27岁的退伍军人刘旭19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这是吉林省本月采集的第6例,捐献者人数创下单月新高。至此,吉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已有96例。

刘旭退伍6年间,累计无偿献血1900CC,捐献血小板6个单位。2018年,他加入了吉林省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大队,积极从事公益活动。接到捐献通知后,刘旭立马改掉了平时小酌几杯的爱好。

刘旭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供图

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负责人刘艳丽说,非亲血缘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将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的HLA进行配型检索,经过初筛、再征求志愿者捐献意愿等程序后,还必须进行高分配型。

“在非血缘人群中,配型成功的概率较低,一般仅为几千到几万分之一。所以,每个捐献志愿者都格外珍惜这份‘髓缘’。”刘艳丽说。

生命科学是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为人类战胜恶性血液病、部分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等带来新的希望。

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吉林省红十字会。分库的创建者之一吉林省红十字会副会长于立敏介绍,近4年来,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数量迎来快速增长。

于立敏介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前人们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不少疑虑,捐献者往往需要克服很大困难才能完成捐献。2003年,吉林省第1例捐献者李万红捐献前再三叮嘱,不要对他进行宣传报道,当时大家还不理解,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怕受到家人、同学的阻挠,不能完成捐献救人的初衷。

“每一个捐献者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于立敏说,这些年,有的人捐献了两次,有的人不远千里来捐献,有的人通过自身的捐献行为感召周围人也加入中华骨髓库,有的人为了捐献甚至辞掉了工作。

于立敏表示,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的不断普及,“尊重科学、珍惜生命、主动捐献、奉献大爱”的理念已成为当前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领域的主旋律。

吉林省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李万红。(资料图)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供图

近些年,刘艳丽在工作中有了一个新发现。“‘90后’年轻人正在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主力军。”她说,他们非常有爱心、有担当、有责任感。

1994年出生的栾宇宁曾是一名警察,他是吉林省第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今年4月,他和湖北武汉的一名患者配型成功。“我可能是她唯一的希望了,如果不救她,那不仅是对她不负责,对她的家庭不负责,也对不起在那么严峻的形势下依然为她生命保驾护航的医生。”栾宇宁说。

刘艳丽分析,随着造血干细胞捐献技术不断成熟及科普宣传的不断深入,不仅是年轻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接受这一爱心行为,并逐渐走出“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抽骨髓”的误区。

23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于奇与朋友在讨论。(资料图)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供图

吉林省第9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屠顺,2016年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经过四年的等待,终于迎来那份“髓缘”。屠顺父母知道后很紧张,特意跑到医院详细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

“现在他们都非常认可我的决定,还每天打电话叮嘱我积极配合,也盼望我能把最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对方,挽救对方的生命。”屠顺说,父母态度的转变让他感到意外,同时也让他感到开心。

于立敏常说:“在和平的年代,通过捐献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的人,就是英雄。”每次有捐献者成功捐献,他都要到医院慰问。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对英雄的致敬。

据统计,中国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100多万,仅白血病患者每年就新增7万余人。今年8月,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数量突破万例。尽管近年来捐献速度增长很快,但与现实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

吉林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迅增 “90后”年轻人成主力军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