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记南通大学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詹皖教授

时间: 2020-08-18 03:13:35 来源:记南通大学民间音 作者: 记南通大学民

原标题:记南通大学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詹皖教授

“如今,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的认识还不到位。”在著名音乐教育家、南通大学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詹皖教授看来,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学校美育的普及提高贡献力量。

翟剑锋(一指)

为此,詹皖教授近20年致力于民间音乐的教育与研究,足迹遍及江海大地的田头陌上。投身于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与创新,詹皖先后出版了《一路音符》《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歌曲集》《南通原生态民歌集成》《张謇与南通民间音乐文化》等多部研究专著,他也因此被誉为“为抢救和保护民间音乐而奔走在田野上的文化学者”。

请民间音乐班子进大学

作为音乐教育家,詹皖行走在千年文明的田埂上收集民歌,用千首民歌编写着南通千年文明的编年史;行走在百年古老的校园里收集校歌校训,用百首校歌校训述说着张謇的校歌文化和精神。

1962年,詹皖出生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海安角斜,从小受家庭浓郁音乐氛围的熏陶以及乡土、乡情、乡音的滋润,在质朴的民歌中咿呀学语,少年就开启了一生的琴艺之途。青年时期南京求学、上海深造,詹皖在钟爱的钢琴和扬琴上下足了功夫,随后进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任教。

“走出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民歌声中熏陶长大的詹皖,确立了自己的信念——保护、守成、传承逐渐消逝的民歌文化!“民歌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记忆,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本土文化,保护传承民歌文化是一个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詹皖无比兴奋,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标。

他把世代打鱼的夏家班子请进南通大学演唱《吕四渔号》;他走访86岁高龄的民间音乐家季忠坦先生、76岁的民舞艺术家江正林老师,探寻民歌的渊源;他拜访82岁的音乐老前辈吴尧先生、83岁的通州市歌舞团原团长陈达先生,研究如东民歌特色;为了收集里下河民歌,他驱车百余里采录海安县胡润农老师和如皋市高如老师的歌声……

为了拯救濒临消逝的民歌文化并引起社会学界对民歌文化的重视,詹皖不辞辛劳地奔波收集散落各地的民歌材料,加班加点地将这些珍贵的成果转化成理论文本。2005年,詹皖撰写的《南通地方性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研究》一文,获全国首届艺术科学论文评比一等奖,随后他又相继发表了《海安花鼓的艺术风格及文化价值》《海门山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保护》等多篇文章。

2006年,在詹皖的建议下,南通大学设立了南通民间音乐研究室,即现今的南通大学南通民间音乐研究所,詹皖被任命为所长。此后,詹皖进一步开展了对民歌的研究,整理出1068首南通地区的原生态民歌。这些民歌远追五代后周,近及现代当代,有号子、山歌、小调、民间歌舞曲、民间说唱、宗教音乐、民间器乐曲、老区革命歌曲等八大类,均保留了原生态特色。

2014年初,在社会各界和学校的支持下,詹皖将千余首民歌编辑成《南通原生态民歌集成》并正式出版。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为其题写书名,并称颂“迄今为止,在全国地级市中,收集民歌如此宏富的,罕见其匹;由个人编辑整理出版民歌集成的,在国内还不多见。”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亦为其欣然题字:“江海雅韵”。

让校歌在校园发扬光大

“狼之山,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遥。风云开张师范校,兴我国民此其兆,民智兮国牢……”这是张謇1904年亲自为南通师范学校所作的《通州师范学校校歌》。百余年后,詹皖在收集南通地方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张謇作词的这首校歌,顺藤寻去,竟在七八个月内一下收集到了18首校歌。有朋友看他做得很辛苦,便把他引荐给南通电视台,以“江海雅韵”为题拍摄了电视短片,以引起社会的关注。

2008年2月6日,寒冷的除夕日。詹皖走进了著名书法家仲贞子老先生的家。90岁高龄的老人曾就读于南通海安西场的蓉塘小学,一听詹皖是为采集校歌而来,一下子来了精神,一口气写下校歌,一个字也没有错。但詹皖没有想到,半年后老人驾鹤而去。他留给詹皖的最后一句话是:教育才能使国家富强。老人的遗言让詹皖顿悟,他发现南通校歌不只是词曲铿锵的音乐作品,所有的校歌都饱含“教育救国”的理想,正如张謇在创作南通师范校歌中的点睛之笔——民智兮国牢,校有誉兮千龄始朝。

记南通大学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詹皖教授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