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阳新县丰台村脱贫摘帽 变身“红色”山村

时间: 2020-08-17 22:28:50 来源:阳新县丰台村脱贫 作者: 阳新县丰台村

“我家一间10㎡蚕房,收益能达到1万多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贫困户柯亨富说。像柯亨富这样的桑农,蚕桑产业园共带动了70户,户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我们既要负责蚕桑生产指导、蚕用物资采购供应、蚕茧收烘及经营等工作,又落实‘包桑苗、包蚕种、包器具、包技术’,还与种植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确保销售统一、渠道畅通。”丰台村副主任柯于东介绍。

桑蚕养殖基地

让每位农民都驶向致富快车道的丰台村,突出发展果菜、畜牧、经济林等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培植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丰台村通过招引类似桑蚕产业这样的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起互联互利的机制。农民不仅能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产业园分红,还能在园区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目前已辐射带动“5060”农民66人增收致富。

去年,引进港亿公司投入2000万元建起全自动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一期项目已经投产,发展蛋鸡5万只,年产值600万元,村集体分红5万元,开支农民工薪金30万元。

“港亿养殖合作社通过兜底分红、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协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等方式帮扶带动贫困户,目前销售渠道越拓越宽,不仅有批发、零售、私人订制等销售模式,还通过扶贫网络渠道、扶贫定点采购等方式扩展销售量。”尹斌自豪地说到。

“甩掉等靠要,扶起精气神。”丰台村村主任柯亨友认为,“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

村民柯美森肢体二级残疾,儿媳嫌弃家穷离婚,生活极其贫困。这几年,老柯由阳新县委书记王建华包保帮扶,发展经济林60亩,种植腊米15亩,栽杂柑1亩;儿子通过学习技术后,到在县城轮胎厂打工,月薪4000多元。柯美森说,“按照今年的行情,腊米能收入2万多元,杂柑能挣2000元,全年至少可收入8万元。”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如今,柯美森成为了丰台村“脱贫光荣”模范家庭,也是“志智双扶”的“自强致富之星”。“党和政府把我扶上马,我还等什么呀,开足‘马力’往前奔噢!”柯美森底气十足地说。

从“劲头足”到“追逐梦”

这几年,丰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镇党委政府和阳新房投公司对丰台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但丰台干部和老百姓应该怎么干?村两委干部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推动红色旅游。据了解,著名抗日英烈黄骅,1911年出生丰台村。1926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1941年4月,任八路军冀鲁边区副司令员兼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1943年6月30日,在河北省新海县大赵村被叛徒残忍杀害。

黄骅女儿(前排右4)

为纪念黄骅烈士,1945年8月,河北省新海县改名为黄骅县,后撤县建市。2009年9月,在全国“双百”人物评选中,黄骅烈士入选湖北省“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50名荆楚英雄模范人物”。2011年3月15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了以黄骅事迹为题材的电影——《英雄黄骅》。2014年8月,黄骅被列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去年7月30日,黄骅的二姑娘黄鲁彬、孙子黄俊友、黄俊财,曾孙黄松等一行8人来到丰台村寻根认祖。“我们要把黄骅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黄骅精神是我们新时代制胜的法宝,这种精神丰台人不能丢。我们要把这种红色精神用在新时代,带领丰台人逐梦奔向小康。”尹斌说。

为了把黄骅英烈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丰台成为一代代人永远的精神家园,2019年丰台村投资70万元在黄骅将军故居遗址建设“黄骅故居纪念馆”, 目前,村里正在收藏烈士的遗物,让人民瞻仰、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丰台村的凤凰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油茶树、桃树、杏树、核桃树遍布山头,每年能给每户村民带来收入1000多元;想方设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和来源,丰台村还成立了经济合作总社,村民每人持一股,在打造休闲农业、黄骅英烈“金字招牌”的红色旅游等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上下功夫,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既增加收入,又留住乡愁。

阳新县丰台村脱贫摘帽 变身“红色”山村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