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深圳三院28名医者获评“2020年深圳市优秀医师、优秀技师”

时间: 2020-08-17 19:18:00 来源:深圳三院28名医 作者: 深圳三院28

蔡侃儒(2020年深圳市优秀医技人员):

最多的时候,每天要检测400余份阳性核酸样本

蔡侃儒

1月26日,大年初二,蔡侃儒开了七个小时车,从湛江老家赶回深圳。在医院做了一个核酸检测当晚拿到阴性报告后,第二天,他就加入了“新冠肺炎检测组”。深圳所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核酸样本,都由这个检测组来进行检测。最多的时候,蔡侃儒和同事们每天要做300-400份的阳性核酸样本检测。“到我们手里的样本,几乎都是阳性的。一直要检测到阴性,我们上报CDC,由他们再检测,确认阴性后,患者才能康复出院。”因为样本量大,人手又不够,很长一段时间,检测组都是两班倒,晚班通常都要干到凌晨两三点才能走。

“工作起来倒不觉得时间长。”每天的装备才让蔡侃儒感觉难受——身上穿一层防护服,再外加一层隔离衣,戴两至三层手套。蔡侃儒近视,每天把呼吸面罩戴上去,眼镜上就一片雾蒙蒙。“又没办法擦,只能小幅度甩。”蔡侃儒调侃自己因此练就了一身甩头功。

2007年加入市三医院后,蔡侃儒的日常工作是做HIV病毒的检测。最开始做检测时,蔡侃儒还有点怕。“读书的时候做的都是普通的检测,完全没想到会要做这个。”但和新冠病毒检测比起来,以前的工作甚至“算不得什么了”。“1月底的时候,大家都搞不清这个病毒的具体情况,这个病毒的传染性又那么强,说一点不担心是假的。”但,蔡侃儒依然觉得,作为一名医技人员,在过年途中被召集回来承担这项工作,很神圣,很光荣,也是职责所任,使命担当。

李小勇(2020年深圳市优秀医技人员):

穿防护服憋尿,得了“结石”的职业病

李小勇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为器官移植者做配型检测是李小勇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因为供体出现的时间不确定,李小勇的手机需要保持24小时开机。接到电话,无论是深夜还是破晓,都得立刻往医院赶。“器官不能放久,确定供体以后,立刻要做配型。”

李小勇长了一张娃娃脸,但实际是“70后”。2001年加入市三医院的他经历过SARS、手足口、禽流感等疫情。新冠肺炎初来时,凭着过往的经验,李小勇判断“这次不好搞”。果不其然,新冠肺炎的传播速度比SARS快得多。作为检验科的主管技师,李小勇和同事们每天都要零距离接触确诊患者、疑似患者的各种样本。“主要是检测抗原、抗体等,看患者有没有其他并发症。”不过,因为日常每天也要与各种病毒、细菌打交道,憋尿、忍渴早就习以为常。“我们平时上班处理呼吸道样本要穿防护服,其他要穿隔离衣,穿上后也不方便上厕所。”因为上班时间喝水少,“结石”这个检验科的职业病,李小勇也不幸中招。

进入后疫情时代,李小勇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轨迹。但他依然会经常想起,2月初,抗疫最吃紧时期的一个晚上。那天傍晚6点多,李小勇被喊到医院,和同事们讨论应急院区的建设。那天晚上,大家讨论到十一二点。回家的路上,夜归的行人戴着口罩,行色匆匆。小区门口,保安很细心地给他测了体温。“当时有种莫名的感动。”李小勇说,那时候他觉得抗疫一定会成功。“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人,各个行业的人都众志成城,我们的抗疫能有今天的成果,绝非偶然。”

晶报记者 罗丹/文、图

深圳三院28名医者获评“2020年深圳市优秀医师、优秀技师”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