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在建筑中读懂上海,读懂我们深爱的这座城市

时间: 2020-08-17 06:25:38 来源:在建筑中读懂上海 作者: 在建筑中读懂

摘要:历史建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使用中保护。

上海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是上世纪50年代上海兴建的第一座大型建筑及第一个展览馆,尖塔顶端那颗红色五角星,闪亮在上海人的记忆中。展览中心整个呈现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局部糅合了巴洛克艺术特点,1989年被评为“上海十佳建筑”,1999年又被评为“新中国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至今仍是举办大型展览的理想场所,是上海主要的城市景观和标志性建筑之一。

昨天在上海书展首发的《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中,读者还能读到这座建筑背后更多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决定于1955年3月在上海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经考察与讨论,1954年4月10日,中苏专家选定铜仁路哈同花园为展馆建设用地。双方经过日夜奋战,只用了7天时间,就奇迹般地完成了设计方案。1955年3月,“中苏友好大厦”竣工,自此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后更名为上海展览中心。“在这样一座‘可阅读’的建筑里,越来越多市民正在阅读上海这本‘大书’。”首发式上,主持人施琰说。

作为“建筑可阅读”文旅融合工作重点项目,《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编辑出版于去年底启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城市推广中心联手打造。书中收录了上海代表性的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中英对照的形式,介绍建筑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打造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必读书。

建筑规划、文物保护、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界专家作为“智库”,多位长期从事城市历史和建筑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长期从事城市影像记录的摄影师全情投入,为图文并茂地呈现“建筑可阅读”提供了质量保证。“建筑的故事,背后也是上海故事、中国故事。记录故事、讲述故事、传播故事,需要市民共同的关怀与努力。”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说,《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还将推出有声书等多种形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

历史建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使用中保护。今年书展上,建筑类图书受到读者欢迎,折射出读者“阅读”上海的强烈需求。在新版《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分享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谈到,上海有44处历史风貌区、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让我们的城市充满了活力。在上海,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切片,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就像一部浓缩版的世界建筑史,这也是我们热爱上海这座城市的原因。“上海的历史建筑为城市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让我们更加爱护这个城市。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不能没有历史建筑的彰显,同时,要让这些历史建筑植入新的功能。”

近年来,上海开放建筑已从近百处增至1237处,扫一扫可阅读收听建筑故事的二维码数量从400余处上升到1827处。“建筑可阅读”工作范围从6个中心城区推广到全市的16个区,各建筑开放单位着力挖掘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增设英文介绍、VR体验等服务功能,让建筑“能读”“能听”“能看”“能游”成为现实,今年还重点推出线上“阅读”产品。着眼于参观者满意度提升,本市已制订出台《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工作规范》,未来将制定“建筑可阅读”服务质量标准,构建“建筑可阅读”服务体系。

在建筑中读懂上海,读懂我们深爱的这座城市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