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修渠人印象】李文全——红旗渠上的剃头匠

时间: 2020-08-17 00:49:32 来源:【修渠人印象】李 作者: 【修渠人印象

1960年2月11日,浩浩荡荡的红旗渠(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了,数万人赶着去修渠,奋战在渠线上。在任村卢家拐村,红旗渠施工总指挥部工地上有一个特殊的民工,他不仅要修渠,而且还要给而是给修渠人理发,这个人就是今年82岁高龄的修渠人——李文全。

李文全,大号世民,1939年农历10月生于林州市河顺傎东里村,二组村民。1960年在任村卢家拐村,红旗渠施工总指挥部(马有金任总指挥长)担任理发工作(属商业部管理,当时主管人为刘经理)。

1962年,在任村杨耳庄,红旗渠施工河顺营业部理发。焦保序、郭正彪为营业部负责人,李新喜为事务长。在杨耳庄申倚德家驻扎。

“说好听点是理发的,实际上就是个剃头匠。”精神矍铄的李文全老人说话中气十足,两道又黑又长的寿眉给人印象深刻。

夏日的一天上午,我在一个农家小院里采访了李文全老人。

第一次上修渠工地

1961年7月的一天,李文全在县劳动服务公司第一理发店上班,突然接到领导通知,要他到红旗渠工地上服务。他二话没有说,打点好行李就步行往渠上走,那一天下着小雨,李文全带着自己的理发工具,背着铺盖卷儿,步行往红旗渠总指挥部所在地任村公社的卢家拐村走。

据李文全介绍,他的工作就是为总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和驻地周围的民工服务。理发之余,李文全还到伙房帮忙切菜、挑水。

“当时剪一个头两毛五,剃光头两毛,理一个小孩头一毛五。”李文全记得清清楚楚。他的工作地点就在驻地的窑洞门口,下雨天移到屋里面。

过了不久,驻地周围的人都知道指挥部来了个好理发的。卢家拐对面的河北省涉县张家头村供销社的一个主任,专门过河来找李文全理发。

“我给红旗渠指挥长马有金理过发,一次两毛五,人家主动给。在县城理发店里,我也给杨贵、李贵等领导理过发,那时候干部群众一个样,该给钱给钱,没人搞特殊。”李文全说。

李文全记得,他最多一天给20多人理过发。他把每天的流水账一笔一笔记好,每个月给单位送回去,最多一个月营业额是40多元。

当时,东里村在河口村施工。有一天,李文全专门到河口,给本村的李米贵、马北方等四五个人理了理发。

总指挥部的通讯员李青山后来和李文全混熟了,开玩笑说:“一开始你到工地,领导让我给你找地方抻铺盖。我以为是个大干部呢,原来你是个剃头的。”

李文全回答:“你可别小看剃头的,虽然官职不大,却是卡着头皮说话的,叫你做啥你就得做啥。”

三个月后,李文全被其他人替换回到了县城理发店。

第二次上修渠工地

1962年秋末的一天,23岁的李文全第二次来到了修渠工地。不过,这次他的身份变了,是以河顺公社民工的身份来修渠的。

这一次,李文全住在河顺分指挥部所在地——任村公社阳耳庄村。他记得,当时河顺分指挥部的负责人是刘银良和焦保序。

这次,他服务的对象也变成了修渠的民工。

“我当时住在申宜德家里,工作地点就是住宿的地方。不管理多少个头、挣多少钱都交给了营部,我一天就挣一个工分。民工一般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夜晚理发,晌午可以理五六个头,夜里忙到12点,能给十一二人理发。”李文全介绍。

头一个月,民工理发还得掏钱,后来,民工理发就全部免费了。这样,李文全的工作量就加大了。

理发工具是李文全自己准备的,肥皂、碱面由分指挥部负责购买。

“那时候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洗发用品。只有肥皂,肥皂太腻,还得用碱面,才能洗干净。”李文全感慨地说。

【修渠人印象】李文全——红旗渠上的剃头匠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