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68年,大山小站守护人

时间: 2020-08-14 23:18:03 来源:68年,大山小站 作者: 68年,大山

华龙网消息,走到弯弯曲曲的山路尽头,拨开肆意乱窜的杂草,俯下身来稳住重心一路下行走到底,这是汤泉到小站上班的必经之路。暴雨过后,汤泉步子迈得有点急。当天,他得一个人沿着轨道,深一脚浅一脚,巡查两旁是否有落石、滑坡的迹象。十年如一日,陪伴他的只有上万根枕木和一排排裸露在外的螺丝钉——他常常觉得,自己也就像这螺丝钉一样,小小的、不起眼,却一刻不松懈地守着这个已经有着68年历史的山间火车站。

稳得住险情 小站人的无数个不眠夜

汤泉是重庆车务段长河碥站的站长,若不是特意前往,很难发现在这偏僻之地竟藏着一座铁路小站。站台位于重庆大足区邮亭镇,随着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兴建而诞生。在68年的漫长岁月里,一代代铁路人“扎”在这里守护着铁路的行车安全。

五等车站,是铁路上最小的车站。站长汤泉,50来岁,老实巴交,寡言少语,面对镜头紧张得额头渗出汗。今年,是他在这个冷清的小站工作的第十年。

8月的清晨,热浪已有些灼人。铁路在山间蜿蜒伸展,密密匝匝的铁道电力接触网下,汤泉和来自工务段、电务段等的十来个人已经忙开了。每月一次的防洪设备联合检查,让原本只有六个人的小站,也迎来难得的热闹。

“一道线路没有问题。”走完一圈,汤泉记录下巡查结果,黄色马甲背心里的浅蓝制服被润成深蓝。接连的雨天加上高温,让人感觉像被放进了蒸笼,前一天湿透了的制服,晾着也还没有干。

几天前,一场暴雨突然而至。

那晚,雨水从屋檐下滴落,汤泉警觉起来睡不着了。屋内,上一任老站长张正国留下的时钟“嘀嗒、嘀嗒”,提醒着汤泉遇到突发险情,迅速冷静指挥,联系人员到位。

23点05分,电话那头声音急促:“站长,大足站雨量达到‘出巡’警戒值!雨还在下,大得不得了!”

来不及多说,汤泉像风般刮进运转室。出巡、限速,很快降雨量达到了封锁警戒值。桌上的三部电话同时开工,汤泉与值班员分头拨号,联系站区内的工务、电务,还要同时飞快扣停列车。

“达到封锁警戒值,随时准备跟随巡查车出巡!”

“达到封锁警戒值,一道停车!”

两人在运转室,迅速拨打了至少8通电话。汤泉说:“突发险情时,也许这就是保障列车安全的关键几分钟。”

等到降雨量低于“封锁”警戒值,汤泉上报列车调度员,通知工务等各部门的巡查车进入该区段巡视。那一夜,巡查车还在站内,雨量再度达到“封锁”警戒值。这意味着,汤泉和值班员的操作还得重复一回。“这倒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工作,只要可以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就好。”汤泉说。

他想起2015年,站区曾发生过一次多处边坡溜坍的险情。那晚,汤泉整夜泡在雨里,走得急竟忘了带伞:“这里山陡,泥附在铁轨上活活堵死了。”从一个点辗转到另一个点,协调工务、电务,上报现场情况,汤泉在雨里朝着对讲机大声呼喊。

“小站虽小,一旦行车组织不畅,便会影响整条线路的安全畅通。”做好一颗铆在平凡岗位的螺丝钉,是汤泉等小站人始终不变的信念。几天后,这里抢险完成列车安全通行。

站长办公桌上,长河碥站两端相邻区间的2个Ⅱ级防洪点,7个Ⅲ级防洪点明细表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今年6月以来,长河碥站雨量达到“出巡”警戒值21次,“限速”警戒值13次,“封锁”警戒值5次。

简短的数字背后,便是小站人的无数个无眠。

捱得了寂寞 能有人聊天都是一种奢侈

两棵树,几间低矮的站房,四条延长的铁轨加上红绿交错的信号灯,便是长河碥站的“配套”。算上“四班倒”轮休,小站上每天当班的三人,一人负责站务,一人接车,一人间休。一天下来,三人能碰面聊上几句的机会很少,寂寞像山里的野草,肆意生长。即使小慢车经过于此,小站就像窗外的风,在乘客的记忆里呼啸而过了。

68年,大山小站守护人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