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听黄河滩区里的故事,知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跋《我家住在黄河滩》

时间: 2020-08-14 14:33:10 来源:听黄河滩区里的故 作者: 听黄河滩区里

黄河万里一路奔腾,像雄狮脊背穹起,越青甘峻岭,跨宁蒙平原,腾晋陕深谷,破龙门而出,挟泥带沙,呼啸而下,浩浩荡荡,直入东海。东明堪称黄河入鲁第一站。放眼望去,那宽宽的黄河两岸,形成一望无际平平坦坦的天然湿地景观。黄河湿地里,有清澈见底、大小不一的湖泊;有密密麻麻、青青翠翠的芦苇;有色彩斑澜、生动盎然、说不出名字的,红的、绿的、粉色的草;有那各色飞动中、不知名的鸟儿起起落落,更衬托出黄河的雄阔和深远。这么有特色的地方,这么有经历的人,他们的故事讲出来,一定会很精彩。于是,我说请几位老先生把他们讲述的这些人、这些事写下来。李留勤先生当即答应,由他执笔,以自己的亲历为主线,记录下他们曾经的生活状况。

过了一段时间,我邀请朋友再次去李焕堂村李留勤先生家,受到了李留芹先生、许太周先生、李运坤先生的热情接待。李留勤说他已写满了几个本子,几个用信纸和学生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本子上用水笔写满了字,在我没有细看内容之时,已为李先生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感动。本来想带回到打字社打出来,黄风宇说有些东明方言不好理解,他可把手稿打出来。文稿打印后,我们进行阅稿整理。这便是《我家住在黄河滩》的由来。

1992年版《东明县志》记载:黄河自焦园乡王夹堤控导工程起进入东明县境内,全长62公里,河道宽2-3公里,流域面积为250.99平方公里。该段处于“豆腐腰”地带。河床两边堤防之距入境处最宽达17公里,高村以下逐渐缩窄。最窄处4.1公里,形成上宽下窄的漏斗状。该河段滩地高,堤根洼,每遇较大洪水,河水横溢漫滩,直逼堤根,形成“堤河”,洪水在这里持续时间长,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严重,“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现象时有发生。

黄河河道自古以来多徙多变,下游变迁尤甚。据史书记载,三四千年中,下游决口、漫溢达1593次,其中较大迁徙26次,第12次、14次改道都使东明遭受重创,灾难深重。1938--1947年,黄河因人为改道南行9年。北边黄河故道堤防残缺不全,满目荒凉。为使百姓得以生存计,1946年始,国共两党就黄河归故多次谈判,其中1947年6月4日曾在东明举行国共会谈。

李留勤及乡亲们就生活在黄河滩区里。《我家住在黄河滩》提纲挈领,删繁就简,史海钩沉,民间实录,不附加任何成分的“添加剂”,真真实实反映黄河滩一方百姓的生活之原生态。该书从5个方面把一件件鲜活的故事情节讲述出来。村庄的来历,个人的经历,所付出的劳动,以及滩区人世代形成并遵从的民俗风情。

特殊的人文地理,不一样的生活境况,无不彰显着黄河滩独有的色彩。河水涨退没有规律,庄稼丰欠没有定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祖祖辈辈的黄河滩区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辛勤耕耘着这方古老而贫瘠的土地。倾注心血,洒下汗水,收获希望,期冀幸福。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他们根据土壤变化,自制各种适用的农具,建筑抗御洪水的房屋,“墙倒屋不塌”就是黄河滩区特有的房屋建筑风格。同时,也造就了黄河滩区人特有的品格。正如书中的人物:仗义疏财、自赴鸿门宴的李老华,神奇武工队长郭子汉,教书育人的许太周,一字能写千样的著名书法家凡朝军,庄稼汉李义强,以及村里的孝子、贤媳、好婆婆等等,他们把真善美实实在在地融入于平凡的生活之中。更可贵的是《我家住在黄河滩》的字里行间还记录着许多即将失传的技艺:条柳编,摔砖坯,脱墙坯,拴笤帚,打火烧,打面等;还以《莲花落》唱词似的编写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用散文或记叙的方式记述着那些发生在滩区的故事和民风民俗。

听黄河滩区里的故事,知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跋《我家住在黄河滩》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