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从武大毕业后,他们为何放弃留学机会,来到奉贤吴房村?

时间: 2020-07-19 16:10:06 来源:从武大毕业后,他 作者: 从武大毕业后

摘要:尽管是个人选择,但在繁忙充实的工作中,他们确实产生了将青春奉献给乡村建设的愿望。

暖风拂面的早晨,刘铮、陈浩杰端坐在吴房村咖啡馆中,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两位年轻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同出生于1997年,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2019年放弃海外留学机会来到上海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之中,成为帮助村民追求小康生活的奉献者。

一腔情怀落脚乡村

陈浩杰是奉贤区青村镇元通村人,童年时常到吴房村玩耍,“步行15分钟就到了”。他笑称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散养”,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喜欢到吴房村疯跑,夏天还会来这里钓小龙虾。在他的记忆中,吴房村人烟稀少,是小孩子的玩乐圣地,侧面反映出吴房村当时较为贫困。

谈及为何放弃留学机会来到吴房村,陈浩杰坦言,当时录取他的几家国外大学,都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因此他想先工作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再出国留学。何况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大方向之一,他也是“凭着一腔情怀,响应国家大业的召唤”。

临近毕业,在“散伙饭”的餐桌上,陈浩杰与另一位当时也在吴房村工作的同学向刘铮描述,他们在吴房村如何招商引资,有趣又有意义。当时刘铮已经准备出国,但他的学校2020年2月才开学,听了同学两三个小时的“唠嗑”后,他准备先去吴房村实习一段时间。“人生选择有时很奇妙,我当时头脑一热就来了,并不很慎重,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想法。”

刘铮的家乡在甘肃省嘉峪关市,那里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雄关巍然,大漠苍茫,与江南的小桥流水迥然有别。原本刘铮只是抱着实习的想法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上海,但是随着将新鲜事物引入乡村,看着原本贫困落后的乡村一点点变得优美先进,自豪感从他心底油然而生,他决定留下。“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如果不能完全投入,仅仅把它当做一个阶段性过渡或者跳板,就享受不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了。”

刘铮(左)和陈浩杰(右)在吴房村合影

他们为乡村带来生机

“我们的大学同学,大多数都去了清华北大这样的国内名校读研,或者出国留学,还有一些进入券商、四大等金融机构工作,我们两个算是另类。”活泼健谈的刘铮不讳言来到吴房村在朋友圈中是一个特殊选择。“但是我和大学同学经常交流,我感觉我和浩杰的工作是最有意思的。”

刘铮和陈浩杰在吴房村的日常工作,充分发挥了所学专业知识,又能够切实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他们负责寻找优质的、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经过评估后,通过投资引导形式,导入到他们正在开发的这片区域里。

刘铮介绍,目前他正在做一个生鲜供应项目。当地农民种植蔬菜水果,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多,看到种植某种果蔬赚钱,往往盲目跟风,结果第二年市场价格下跌,经济收入减少。二是农民通过当地合作社种植果蔬,采摘后销售渠道有限。因此刘铮致力于寻找可靠的投资方与当地合作社对接,投资方既能为农民市场信息,又能带来销售渠道。

陈浩杰则关注构建完善的村内归并平移机制。部分乡村老人子女成年后,但由于经济状况问题无法自建房屋,一大家人不得已居住在拥挤环境中,这是乡村一大实质性痛点。陈浩杰参与探索农民自建房的创新模式,通过资金引导,包括实体公司、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的加入,搭建比较完善的定价体系,确保村民在不用出资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两套房。

作为本地人,陈浩杰有天然的方言优势,他经常与村民聊天,倾听他们的需求。“集中居住项目推动起来很艰苦,每一步都有困难,但村民说这个项目令他们非常高兴,这让我充满了成就感。”陈浩杰心满意足地说道。

吴房村改造前的旧照

从武大毕业后,他们为何放弃留学机会,来到奉贤吴房村?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