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地的心灵史 谈谈武玮现象
时间: 2020-08-11 17:44:20 来源:日出地的心灵史 作者: 日出地的心灵本文转自【消费日报网】;
近日,《武玮第一交响曲》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唱片以最新的全息立体形式推出,有总谱、CD和黑胶唱片三个产品,其中总谱是一册书,书的背面附有二维码,扫一下就可以听到全曲,是无损精品音质,也即买书就可以听音乐,真正实现了纸声一体,尤其对照总谱听,一一对应,天衣无缝。这或许是将来声音艺术的新形态,适合手机、电脑以及各类大小媒质。有人问,那么,还需要CD和唱片干什么?CD和唱片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多的是收藏,是艺术品,是实体对虚拟的支持。从经济角度讲,买一本总谱就够了,就已经获得全方位的体验;但从流传和投入的角度讲,CD与黑胶是不可计量的财富。
武玮的这部交响曲,以龙为线索,用声音艺术的叙述方式讲龙的传人。龙,在东方人的历史中,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性格和形象的外化。从龙兴到曲折、苦难到再度升华,似乎预示着民族的复兴。作者在采访中不断强调“保守”这个概念,她的意思是指坚守自我的生活方式。在前几十年中,人们热衷于将保守与激进对立起来,仿佛前者就是落后和守旧,但中国发展到今天,回顾本民族和每个个人的本初之性已经变得尤其重要。一百多年的学习,不能总是停留在模仿、模仿再模仿,膜拜、膜拜再膜拜,我们需要一次出发,一次经历半个多世纪洗礼后的重新出发。这部交响曲可以说是新世纪文化出发的一次尝试。我个人认为,它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值得关注:
首先,对大中国历史的叙述,作品做了“我史”的探索,即每个人都有一部本族史。在以往的主流宏大叙事中,因为社会、政治和经济诸多方面需要平衡,不免会产生遮蔽,历史更多的是在兴亡与成败的交替叙述中循环,而精神和心灵成长的脉络被虚化了,甚至隐藏了。廓清和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这其实是史学家的任务,不应该由声音艺术家去承担。《武玮第一交响曲》从人类学、音乐学以及戏剧的综合方式中去追寻,我们看到了史前长城以外的原初民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正如第二乐章的标题所表明的,“毡帐百姓、林中百姓和耕读百姓”,这个分类显示了乌拉尔山以东的族群不是按种族区分的,而是按文化区分的。作者在整个叙事中,抓住龙的性格和起伏,像一次参禅的过程,沉沦好比迷失,觉醒好比复兴。在她的作品阐释中,我们看见,由于强调心灵史的立场,复兴的未来是有精神支撑的,即外部势力是无法阻挡复兴的,复兴是心灵与天道的呼应关系,这正应和了天地人和谐一体的传统思想。所以,作者说:“多好啊!要多大的力量和财富才守得住旧啊!”守旧,在她看来,就是守住初心。
从音乐角度上讲,这部作品想象力丰富,音响多元化,听觉极为惊艳,作者更多是从审美的原则上去组织乐音关系的,突破了现代主义的技法陈规,以声音的时间性达到了视觉的空间性。长久以来,我们在中西音乐如何结合上做了卓绝的努力,以往都比较注重旋律色彩、元素运用和乐器融合,但这部交响曲却抛弃了这些尝试,转而对东西方不同的美学思维倾注了实验的热情。的确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接应到不同的能量,有听众评价道:“当代音乐常常威慑有余,动人不足,但武玮的音乐流畅,可听性强,富有诗意。”当代而典雅,是很难做到的,也许正是因为作者的谦逊和软弱才探及心中的悲悯。第四乐章最后的段落中,期待已久的旋律忽然升起,没有地域性,没有个性的挣扎,而是流淌,心灵与天地贯通的流淌,非常感人。整部作品的音响交织,既不是和声的,也不是音列关系简单的投射,而是物质化的,即进行与造型的关系,成象示意,这点在第二乐章后半部分竖琴、弦乐和定音鼓的交互中尤为突出,像是山川与宫殿在月色下的交相辉映,有魏晋唐宋诗画的直视感。第三乐章的结构也非常好,作者突然加进人声,不长的几个小节,海面上人鱼般的吟唱,引来坚船利炮,之后是离家的主题,又延续到对黑鹰的渲染,这是近代史与现当代史的音乐叙事,不是社会化的,而是编年史化的,在编年史后面呈现龙与鹰的精神较量。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