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携新书《床前明月光》回哈 敬一丹:写作过程太痛苦几次中断

时间: 2020-08-10 12:07:26 来源:携新书《床前明月 作者: 携新书《床前

在央视主持人中,敬一丹算是较高产的一位作者。退休五年来,她先后出版了《我遇到你》《我末代工农兵学员》《那年那信》《床前明月光》四本书。

9日下午,敬一丹带着她的最新随笔集《床前明月光》回到哈尔滨,在中央书店和广大读者分享书里书外的故事。虽然当天下着大雨,但这场主题为“幸好,书中有岁月记录”的分享会依旧吸引来了近百位书友。大家在敬一丹温柔且有力量的声音中,聆听她和妈妈之间点滴感人的小故事。

妈妈去世后,忍着悲痛写作

“完成了一次对生命的再认识”

“妈妈走了,在她90岁这一年,在我64岁生日这一天。”《床前明月光》中,开头的一句话看得让人眼睛发酸。2017年10月,敬一丹的妈妈被确诊癌症。敬一丹陪伴在妈妈的病床边,那是她工作以后陪伴妈妈最长的一段时间,也是她与妈妈慢慢告别的 过程。敬一丹说,妈妈是一个爱记录、喜欢留存和分享的人,她曾经用信件、文字、影像记录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个历程。在病床上,妈妈对敬一丹说:“你把这一段写写吧!我不能写了。”敬一丹理解妈妈最后的心愿,寂静的夜里,她望着窗外的月亮,看着病床上的妈妈,一个书名在她的脑海里油然而生——“床前明月光”。

妈妈去世后,敬一丹忍着悲痛开始写作这本书。失亲之痛,难以表述,她几度陷入哀伤,写作几次中断。家人劝她:“不行就别写了。”可敬一丹却说:“写,难受。但不写,更难受!”就这样,断断续续两个月的时间里,敬一丹用文字完成了与妈妈的真正告别,“终于写完的时候,我觉得我完成了一种对生命的再认识,也完成了和妈妈的一次灵魂对话。所以即使过程很痛苦,可这种记录也是有价值的。”

没妈的孩子瞬间长大

“觉得自己一下站在了夕阳里”

抛掉著名主持人的身份,镜头以外的敬一丹也是女儿。人过中年,她面对着所有中老年都面对的现实:自己慢慢变老、父母已经变老,岁月把“老、病、死”直接推到面前。

201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64岁生日这一天,妈妈永远离开了人世。女儿的生日,妈妈的忌日,竟是同一天。采访中,敬一丹表示:“64年前的这一天,我第一次脱离母体;64年后的这一天,我再一次脱离母体。”记者在书中看到敬一丹写的这样一句话:“妈妈走了,我住在妈妈的屋子里,睡在她的床上,枕着她的枕头,希望梦里能见到她。月光照在床上,妈妈没有来。早晨的云飘过,妈妈没有来,我没有妈妈了。”

回忆起往事,敬一丹一次次红了眼眶。她说妈妈去世以后,自己很大一个改变就是比以往更能意识到自己站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上,“以前觉得夕阳啊、黄昏啊还不属于我,是属于我的父母。然而我妈妈去世后,我觉得我一下子就站在了夕阳里,好像看到了人生的尽头,眼前空荡荡的感觉。”

平均俩月回一次哈尔滨

“这儿能唤起我很多记忆”

在妈妈的影响下,敬一丹也变成了一个爱记录的人。她说,自己的记录从习惯、职业需要变成了现在的一种自觉,“我特别害怕遗忘,我觉得遗忘是一种悲剧。”《床前明月光》这本书,敬一丹有意识地想要面对年轻读者,“我讲的故事不被他们拒绝,就是一种欣慰。”

儿时在哈尔滨南岗区文昌街长大的敬一丹,如今仍常常留恋这片故土,她说哈尔滨承载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的太多记忆,“我几乎每两个月就回来一次。”采访中,敬一丹提到了儿时家附近的那个小邮筒,位于中山路省公安厅和当年冶金测量学校之间,“少年时候,我的很多信件都是从这里寄出的,前些年我回去找,发现邮筒已经没有了。”敬一丹曾说“人不能太健忘”,对往事如此,对家乡亦是如此。“每次回来我都想来道里转转,特别是中央书店这一带,因为这的变化相对小一点,能够唤起很多记忆。”

来源:龙头新闻

携新书《床前明月光》回哈 敬一丹:写作过程太痛苦几次中断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