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在“领头雁”引领下,卡若区通夏村人的收入节节攀高

时间: 2020-07-19 01:37:53 来源:在“领头雁”引领 作者: 在“领头雁”

今年初,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通夏村再传喜报,2019年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达23231.91元。

2005年,通夏村42户226人实现经济收入共248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10973元,成为昌都第一个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行政村。

这样一个半农半牧村,年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不足1000元到2005年的10000余元,再到现在的23000多元,这是一个耀眼的成绩。

通夏村的村民有多幸福?村集体经济越做越大,村“两委”会定期买米、面、油等生活物品分发给村民,甚至连电视、洗衣机、冰柜等家电,都是村“两委”统一发的……

如此巨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个“万元户”成了领头雁

故事的开始并无波澜。和大多数村子一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通夏村也是靠天吃饭。故事的转折要从该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加永尼玛说起。

小时候,加永尼玛因家中缺少劳动力,小学没读完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可他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心想着改变家庭面貌。

经过多年的积累,1983年,敢想敢干的加永尼玛东拼西凑了50元,又贷款100元,买了一辆快要报废的拖拉机,开启了“有车一族”的日子。

通过拉米面、砂石、家具等物资,几年后,吃苦耐劳的加永尼玛成了通夏村第一个“万元户”。尝到了甜头,他又贷款10000元买了一辆二手货车,运输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加永尼玛家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老一辈村民找到他,希望他能带领村里人一起挣钱。加永尼玛一口答应了。

“现在获得的财富,一部分是靠自己辛苦打拼得来的,更重要的是国家贷款给了我发展的机会。我一个人富不算什么,全村人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加永尼玛时刻提醒自己。

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如何带领全村人致富?深思熟虑后,他把村里有意愿的20多个年轻人组织起来,共同出资购买了所需工具。夏天,加永尼玛带着他们在周边接活修房;冬天,就组织他们凿石卖石头。

随着他在群众中的威望逐渐提升,1999年,加永尼玛被选为通夏村村委会主任。一年后,他又全票当选为通夏村党支部书记。

全村你追我赶奔小康

成了“父母官”,加永尼玛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渐渐放下手上的生意,开始找良方治“穷病”、挖“穷根”。

跟着加永尼玛干活的第一批年轻人陆陆续续赚到“真金白银”后,更多“明白人”开始紧跟其后。2004年,通夏村农牧民建筑施工队成立,很快闯入了昌都建筑市场,承揽了玉缅公路、金通河堤堡坎、孜通坝农牧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加永尼玛众多“学徒”的日子越过越好。

布嘎原本家庭十分困难,在加入施工队后,一年有近6000元收入。随着技术不断娴熟,他有了创业的想法。在加永尼玛的支持下,布嘎于2005年成立了建筑公司,成为了通夏村新的致富“领头雁”。

通过组建建筑施工队解决部分劳动力后,加永尼玛的注意力重回运输业。在他的引导下,通夏村有10多人跑起了运输,年收入最少的也在3万元以上。夏多次仁是其中的一员。在跑运输中,他开阔了眼界。后来,因身体不适,夏多次仁就放弃跑运输,和妻子在村里开起了第一个商店,生意火爆。几年后,他又在自家院里开了藏家乐,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600多元。

前进的步伐永不停歇,一个又一个增收的法子在加永尼玛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建奶牛养殖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新建现代化砖瓦厂、仓库,开办家庭旅馆、餐具清洗厂……一个又一个村集体经济接踵成立,使村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每年都会收到村“两委”用村集体经济所得购买的各种物资。

2019年,通夏村迎来了历史性转折:卡若区决定将其打造成民俗村。加永尼玛挨家挨户劝说村民修建带商铺的房子。59岁的麦朗群措贷款50万元加上自筹资金,对房屋进行扩建,今年3月,她和家人已经搬进了近700平方米的新房。目前,她家一层的门面房逐渐出租出去,并开起了小卖部。麦朗群措相信,随着民俗村项目的陆续完工,门面房肯定是“抢手货”。

如今,一个崭新的民俗村初具雏形。沿村道行走,只见一排排藏式民居错落有致,一排排绿植苗昂然挺立,一道道新绿延展成景……

在“领头雁”引领下,卡若区通夏村人的收入节节攀高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