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人物】张平宜:爱里没有惧怕
时间: 2020-08-05 15:16:30 来源:【小康人物】张平 作者: 【小康人物】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袁帅
“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跟深山里的一群被麻风烙印的小孩联系起来,20多年来我们走过风雨,迎向阳光,从摇摇欲坠的破教室发展到九年一贯的希望学园,有人说我很勇敢,那是因为我相信爱,爱里没有惧怕。”
张平宜
放弃原本在台湾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于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张平宜自己都没有想到,从走进那个叫作大营盘的小村庄起,她的命运与这里和这里的人,已经紧密相连了20年之久。
特色教育在大山里开花
“我们一直希望能有一名音乐老师,好不容易要来了,学校组织起合唱团,但是培养了两年,这学期音乐老师被调走了,合唱团就没办法继续下去。”张平宜想要带着孩子们到台湾交流演出的心愿又被搁置了,这让她有些许失落。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来到了四川凉山越西县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采访的见闻深深触动了她,此后,她辞去记者工作,致力于凉山偏乡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这几年,除了致力学校发展义务教育外,张平宜为麻风村教育做的另一件大事便是推动多元化的教育。“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念书考试,有些可能更擅长体育、跳舞、绘画等,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进行培养。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当理想照进现实,情况总会有所出入。由于城乡差距导致思维、理念不同等因素,张平宜的诸多想法都很难在大凉山落地。张平宜表示,尽管特色教育已经在很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但在大山里却很难推进,学校有升学任务的紧迫压力,而有些家长连孩子读书都不是很支持,更别说发展特长了。
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凉山教育也全面纳入精准扶贫重点工程,为争取偏乡孩子有更多公平教育的机会,张平宜又一次抛砖引玉,汇聚两岸爱心,筹款200万元,在大营盘学校打造“希望之翼综合楼”,作为越西第一个包含阅读、健身、音乐、美术、舞蹈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容的示范基地,期许孩子们能有健康、丰富及活泼多元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灵活教学方式,不仅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信,也让家长看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
“大营盘学校是凉山第一座盖在麻风村的希望小学,如果有朝一日要发展成为麻风村孩子的希望学园,我认为硬体建设不过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提升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充实教学内容,仍有漫漫长路要走。”张平宜指出,越西大营盘学校虽因办学有成,并肩负特殊使命,经裁撤整并后成为越西县唯一的完全中小学,但它也跟所有偏乡学一样,虽已纳入义教均衡的重点,却因地方经济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总体质量与城市教育质量仍存在极大的落差。特别是,发展特色教育需要学有专长并有使命感的老师,但是偏乡师资的频繁调动却让张平宜感到力不从心。如何让老师留下,这不仅涉及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有资金注入做支撑,然而在公益事业中,募捐一直是块“硬骨头”。张平宜始终在思考,如何以民间专项基金的方式,与学校取得共识,弥补当地教学资源的不足。
无论是做新闻还是做公益,都需要从业者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虽然在前往大凉山之前,张平宜没有太多从事公益事业的经验,但此前的记者阅历说明她在与政府、企业沟通时更顺畅,更能为麻风村的孩子们争取权益。“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跟深山里的一群被麻风烙印的小孩联系起来,20多年来我们走过风雨,迎向阳光,从摇摇欲坠的破教室发展到九年一贯的希望学园,有人说我很勇敢,那是因为我相信爱,爱里没有惧怕。”
凉山孩子们的“神仙糖果”
随着第一批受助孩子渐渐步入社会,张平宜意识到,仅仅培养孩子们的在校特长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家境贫困,早期麻风村的孩子们有些20多岁才完成小学学业,最终高中或者大学毕业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尽管他们磨练出一身好技能,但无论是就业还是日后要在企业中晋升,机会比别人少,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麻风病走到社会全面消除的最后阶段,它需要的并不是医疗,而是社会的接纳。”张平宜很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所在。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