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考古女孩”瞎操心的那群人,把大学想成什么了
时间: 2020-08-04 08:56:18 来源:替“考古女孩”瞎 作者: 替“考古女孩摘要:假如大学只是一味迎合市场,那么还要大学做什么?
近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消息传出后,国内多家文博机构纷纷赠予考古书籍甚至考古工具,女孩崇敬已久的文物大家樊锦诗还亲自给她去信,勉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但在这些温暖的故事前,网友们对钟芳蓉的选择一度并不友好。喧嚣尘上的网络舆论中,很多人认为钟芳蓉报考考古专业“不划算”“不值得”“为什么不读更好就业、更赚钱的专业?”
有人用“云监护人”一词,形容这些为他人前程“操心”的围观者,后者全然不顾个人前程当由自己选择、不应动辄以世俗眼光评价个人选择等等道理。这种社会现象,值得警醒。此事折射出的大众对待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实用主义心态,也值得细加审视。
恢复高考40多年来,大学教育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走向更加全民化的高等教育,今天的大学不再是普通人心中的“象牙塔”。对很多家庭而言,大学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跳板,也是非常实际的找工作的“出路”。高考后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是一次博弈。或许正是基于这种教育观念,选专业才成为一个“问题”,为人提供专业选择的参考意见甚至成为一门生意。
每年各种教育组织或机构会根据市场行情评估最热门专业和最冷门专业,而这些评估,无非工具理性和市场逻辑——哪个专业就业率高,哪个专业起薪最高。很难说这种基于计算的评估没有其合理性,但必须正视的是,过度强调实用主义的评价体系,难免导致社会大众对待教育的功利主义追求,进而带来报考专业扎堆集中、忽视个人特质和喜好的浮躁现象。
犹记得中国刚刚加入WTO那几年,金融学忽然成为各大高校的“显学”,很多对金融并没有概念的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安排下,来到一所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新开设金融专业的学校学习。四年毕业后,更多的人并没有走进招考时“许诺”的“华尔街”,反而因为专业的饱和过剩,从事着与自己本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如此现象屡见不鲜,今天的诸多网友们,又凭什么断言钟芳蓉的考古志向“没钱途”,听他们指路才是正道?
钟芳蓉的报考之所以备受关注,还与其留守女孩的农家子弟身份有一定关系。不少网友认为,钟芳蓉“不只是为自己读书,还是为改变家庭的命运读书”,因此,她的首要责任是“摆脱贫困”,让下一代实现“理想”。
不可否认,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不平衡,使得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过分在教育上投入成本,相对于城里孩子,农村子弟在专业选择时要兼顾的家庭因素很多。应该庆幸,钟芳蓉不仅依靠天资和勤奋收获了知识,还有一个支持理解她的家庭——钟芳蓉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农村人最主要是担心钱的问题,但是她金钱看得比较淡,我也认为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更开心。”
这样的选择,不仅仅是对待金钱的态度问题,也反映了钟芳蓉和她的父亲在对待教育乃至自我价值实现的观念上,并没有被世俗的功利主义所束缚和局限。对兴趣爱好的尊重,对理想的追寻,对“无用”之学的自由态度,正是钟芳蓉的与众不同之处。
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里,的确存在着某些“最不挣钱的专业”。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正是由于其包容自由之精神,假如大学只是一味迎合市场,那么还要大学做什么?
一篇哲学论文在短时间内“挣”出的“工分”,一定比不上一台挖掘机,但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与哲学教授胡福明等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密不可分。文史哲这些相对“不赚钱”的学科,只是在工具理性的评价体系中才会“没价值”。事实上,它们的价值早已经超越了财富价值。它们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本归宿,也是大学人文精神的真正体现。
而当一个孩子对这些怀有真诚的憧憬之时,我们有什么权利对她说三道四?
天下不只有一个钟芳蓉,每一个愿意大胆听从内心、追求理想的人,都值得尊重与喝彩。对更多未来的考生来说,钟芳蓉的故事也能带来启示——不是说不能有“实用主义”的考量,但在作出很多选择时,不妨多听一听内心的声音。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