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让“爱”带妈妈们走出产后抑郁

时间: 2020-08-03 11:21:18 来源:让“爱”带妈妈们 作者: 让“爱”带妈

没了孩子,吴女士的状况变得更为严重,会诊的结果为躁郁症,最终,吴女士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谈到这个案例,卓玉英深感惋惜。“怀孕后,在同样的激素变化、家庭条件和环境等社会支持下,为什么有的能自行克服或治愈,有的却越来越严重?人格特质是导致其不同走向的重要因子之一。”卓玉英说。

相关资料说明,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外部行为方式,不同的人格决定了对外界事物反应的不同态度与不同方式。

国内外众多相关研究表明,产后抑郁妇女具有焦虑、紧张、易怒等神经质特征和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等精神质特征,同时性格内向、悲观、离群、成熟度不够……

“杨女士和吴女士都存在上述的类似人格特质。”卓玉英解析,杨女士通过积极配合,通过认知并接纳情绪、了解并寻找可实施的外部支持以及学会找到自己快乐的方式等系列心理治疗后,有了自我改变,得到治愈。而吴女士从开始就很难配合治疗……

“心理医生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只能引导你去探索自己,我们会辅助药物,但药物也只是控制当下的情绪。”卓玉英反复强调:“要改变,自己的努力必不可少。”

正是在实践中也看到有一半的孕妇出现了产后抑郁状况,卓玉英在四年前开始学习心理课程并考取了相关证书。

有“爱”的环境,预防从社会支持开始

在四川锦欣妇女儿童医院,卓玉英和很多产科医生,都会在为准妈妈们建档时,提醒她们要关注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心理健康,并鼓励他们做心理测评,出现情绪问题可积极寻找心理辅导。

而在卓玉英看来,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应该常态化。“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常态化接受心理咨询,去完善人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妇女来说,将有效帮助她们处理产后抑郁。”卓玉英说:“如果家人也有常态化心理咨询意识,将给予孕产妇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有着7年母婴保健工作和6年精神科工作经验的冯梅也提到了心理咨询常态化的重要性。“和精神病患者发病与先天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不同,产后抑郁患者如果曾有常态化的心理咨询,则能有效避免出现严重的产后抑郁状况。”冯梅说,在她看来这属于社会支持范畴。

她介绍,社会支持是包围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的环境资源,包括所处的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支持,也包括微观的自己经济条件、家庭、同事、朋友的支持,以及主观的感受,包括被尊重、被理解等情感体验和满意度。社会支持与抑郁的预防、产生、发展过程有着紧密关联,“特别是在有前驱症状出现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则将促使患者病症更加严重”。

在她看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咨询有了更好的认知和接受,“比如我了解到,来我们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做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多正是产后抑郁的。”

她表示支持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方燕女士关于“产后抑郁的治疗费用改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提议,“如此,人们能更少顾虑地走进心理咨询门诊。”

她关注到医疗机构对新手妈妈的入户访视,已从最初只关注婴儿健康,发展到现在也同时关注母亲的身心健康。“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人数以及专业度,仍旧不够。”

同时,她也欣喜地看到,在2018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家信访局、中国残联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其中提到——要在村、社区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要培养多支队伍——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这些,都是很好地开始。”冯梅表示。

让“爱”带妈妈们走出产后抑郁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