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ARJ取证不仅是产品本身的标志 ARJ起步于充满争议和资源困局的环境中。ARJ的启动,是航空制造业顽强坚持“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航空制造技术不可能以市场换技术方式得来”信念的成果,这个今天已经被广为接受的事实在当年并不被看好,因此ARJ启动时不仅舆论环境
ARJ取证不仅是产品本身的标志
ARJ起步于充满争议和资源困局的环境中。ARJ的启动,是航空制造业顽强坚持“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航空制造技术不可能以市场换技术方式得来”信念的成果,这个今天已经被广为接受的事实在当年并不被看好,因此ARJ启动时不仅舆论环境不宽松,资源保障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而ARJ项目经历,则是航空制造业总结历史教训,遵照“民用飞机必须坚持市场、客户引导”的宗旨,从“人、钱、居”匮乏起身,熬到国家“重点关注”的地位,十二年风雨行舟,逆流破浪的旅程。ARJ承载的既是首个百人级自主知识产权民机项目的开发,也是自主研制民机产业发展新路的探索,因此ARJ的取证,不仅仅是项目本身的成功,还显示了由它带动的我国民机产业发展重新构架的成绩。
第一,ARJ是国内航空制造业第一次比较全面、完整的走通25部规定的验证过程。这个过程对制造方和适航当局都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锻炼提高,今天,适航条例这个“舶来品”那些生涩的词句已经不再如同过去那样的陌生、干瘪和枯燥,虽然不能说对它们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但至少,我们已经能把它们与工程设计实践结合得更对路,符合性设计和验证的能力也大步提升。而面向制造业的适航监管体系,终因ARJ项目的启动,摆脱了一度举步维艰的局面,并更加健全、完善和有影响力。一个有影响力的适航监管体系,与制造业很强的适航标准符合性设计验证能力一样,都是民机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也是民机产业能力的重要标志。应该说,最近十多年来,ARJ一直是中国自己特色的适航体系、队伍和基本能力建设的重要推进力,ARJ适航验证过程沉淀的经验和教训,是具有很强的示范和警示作用的宝贵财富。
第二,ARJ项目打破传统的飞机“一所一厂”研制模式,尝试了相对独立的民机研制体系、“主制造商-供应商”的商务模式以及与国外机载系统制造商深度合作的新模式,这些模式变化带来的管理挑战,特别是与习惯理念和文化冲突之激烈、影响之广泛,远远超出一开始的估计和想象,看似简单的“习惯”的改变,却蕴藏深层次利益的博弈和冲突。新模式的顺利运作,得益于所有当事者、特别是从国防工业领域有成功业绩的当事者焕发出的放低身段虚心学习和不计名利勇于变革的精神面貌。今天,ARJ开创的“主制造商-供应商”以及与机载系统供应商深度合作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民机研制的普遍模式,相对独立的民机研制队伍的必要性也得到更广泛的肯定。然而新模式运作的磕磕绊绊并非就此结束,ARJ研制经历是新模式的运作的鲜活的案例,她所经历的坎坷彰显出的是对游戏规则的摸索。认真研究其中的经验教训,是关乎民机发展的生动课题。
第三,ARJ研制实践贯穿了我们对民机研制基本特点的探讨和理解的过程。客观的分析ARJ项目12年的曲折就会领悟出,技术问题并非总是影响民机研制进退的主要因素,有许多“坎”是我们沿着过去熟悉模式的习惯来处理问题的后果,或者说是没有能准确地把握住民机研制的特殊性去行事的结果。ARJ作为民机产业发展开路者的角色今天仍在继续,其研制过程的曲折并不一定是个例而可能是共性,因此,对照ARJ的历程的虚怀纳言和静心思考必将有益于民机产业发展规律之理解。
ARJ研制周期的长短
在我看来,影响ARJ总体研制进度的因素,主要是技术方案不尽完整,试飞阶段组织不尽人意,以及适航和验证知识的极度匮乏,而没有及时识别和化解技术问题带来的风险,使技术问题的不足转换为、甚至加重了项目研制的缺陷点,则是不能忽视的管理问题。
说技术方案不尽完整,不是指任何新机研制都会存在的不成熟,而是特指适航、使用的需求与项目技术方案的融合的不足,特别是在运行要求的方面更加突出。对这些民机最具特色要素把握不紧就导致后期验证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做繁杂的技术调整。应该说,在多数情况下,这反映的还是我们缺乏民机研制经验,属于难以避免、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不过确也有为了一些其他目标而有意置其不顾,造成当下过关,后来不得不走回头路的情况,这点尤其值得项目管理的总结。但从全局看,重要的是今后如何能切实落实“市场、客户需求”“适航要求”成为工程设计的引领力量,让工程技术工作始终能瞄准产品预定环境下的安全经济使用的目标,而不再停留在标准状态下的产品性能设计的传统思路。
说试飞组织不尽人意,是指一度试飞验证的安排中传统试飞鉴定的痕迹过重,对民机试飞目标、阶段、角色分担、工作机制等环节理解不够准确,因而飞行科目确定、飞行计划安排与民机试飞要求贴合不足,致使前期的试飞耗时多但成果少,而适应局方监督和参与的试飞体系的组织和磨合也花费不少精力,再加上特殊科目组织协调颇多周折,致使试飞总体上效率不令人满意。所幸后期工作大有改变,特别是有一支技术、作风都过硬的试飞员队伍,保障了大强度的高风险试飞科目顺利完成,还实现了空前的环球飞行,最终得到适航达标的结果。ARJ的试飞经历表明,试飞环节同样面临民用航空产品转型问题,而且迄今为止,ARJ试飞体系某些环节也还没有完全适应民机试飞验证的需求,虽然这不影响ARJ的取证,但却会对产品顺利进入使用有所羁绊。ARJ的试飞鉴定是研制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经历,它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就是,尽快建设包括科研、生产、鉴定、服务支持能力的专职民机试飞单元和相应工作体系是民机产业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