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摘 要】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物质实力方面,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是大国俱乐部中的一员,但以综合国力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 【关键词】大国;中国;中国问题 一、何谓大国 对大国的界定,不
【摘 要】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物质实力方面,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是大国俱乐部中的一员,但以综合国力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
【关键词】大国;中国;中国问题
一、何谓大国
对大国的界定,不同理论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如沃尔兹(Waltz)认为,在国际政治的自助体系里,要成为最有能力的行为体需要依靠一国的综合国力。沃尔兹对大国的关注集中在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并更多的强调物质实力。伯森(Posen)和罗斯(Ross)也认为,大国“需要有实质性的工业和军事潜力”。这个看法也是建立在物质力的基础上的。”自由主义则从制定规则、仲裁规则和解释规则三方面界定“大国”;而英国学派更多的关注大国的观念特征。布尔在《无政府社会》一书中提出大国的三个判定标准:“所处地位的相似性、一流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国和自己都认可该国拥有某些特殊权利和义务”。布尔强调国际社会对大国的社会建构,关注大国的认知因素。普遍来说,大国具有物质维度即大国要有一流的物质实力(如军事力量)作为支撑,还具有社会维度即需要得到他国或本国的承认。
另外,大国尤其是霸权国还被认为是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金德尔伯格和罗伯特?吉尔平都曾说过,国际公共产品必须由霸权国来提供,以保持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秩序的稳定。然而,在美日看来,中国的崛起是对国际秩序的威胁,而不是为了维护秩序的稳定,中国的大国地位还没有得到多数国家的承认,甚至在亚洲地区,一些国家都不愿意承认中国区域强国的事实,不相信中国和平崛起的意愿,对我国国家身份和国际地位的不认同,导致我国发展的不顺利,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实力和地位进行分析和界定。
二、对中国的界定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从经济上入手着力改变国家面貌,开始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戴维?兰普顿认为:“中国一直将获得国家经济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战略核心,非常明智。经济这种权力,既可被转化为强制性权力,也可被转化为软权力或观念性权力。经济权力是最有用、最可转换的权力形式。”经过30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对外贸易上,中国不仅已经或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亚、非、拉、欧一些地区性大国的最大伙伴,也取代一些地区性大国,如日本、印度,成为东亚、南亚等地区其他成员最大的合作伙伴。中国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已经成长为亚洲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并处于由最大地区性影响国家向具有全球性影响大国的过渡阶段。中国具有了成为大国的物质维度。
在国际关系中,大国俱乐部成员地位的取得,不仅要求成员国具有经济军事实力,还要求成员国必须能够与其他成员国(大国)合作以确保国际社会目标的实现。然而,自新中国建立到其重新进入联合国之前,中国始终游离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边缘,在很大程度被主要西方国家排除于国际社会之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完全接受西方主权概念以及主权相关的权利与义务。然而,当中国接受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国际准则又发生了变化。目前而言,中国在全球机制和制度方面,更多的是参与者而非设计者,中国是主要跨国组织的成员国,但由中国建立的跨国组织并不多,或影响有限。
三、中国崛起
中国坚定走和平崛起道路,但“和平崛起”既不符合西方主流理论的阐述,也不符合历史发展进程,因此得不到西方国家的认同。对中国崛起的最大争论是这一崛起过程是否会对地区和世界造成不可避免的威胁,从而打破现有的国际秩序,并引发难以控制的大国冲突、甚至战争。相信这也是对中国和平崛起持怀疑态度的多数国家的想法,为此,中国应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尤其是对中国崛起的误解。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妥善处理与不同类型的国家间关系,为自身崛起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美国的担心,美国强烈感受到来自中国对其现有霸权地位和利益的冲击,因此中国应意识到美国会采取一定的战略战术来控制中国的崛起,而我国应维持并发展中美关系,这是中国崛起的国际基石,也是中国崛起的“正面战场”,目前的国际秩序,是美国治下的多级体系,我们必须重视并处理好同霸权国美国的关系,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崛起,可借鉴美国在处理与当时的霸权国英国关系的经验。除发展中美关系外,要重视与日俄两大国的关系,加强与俄罗斯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妥善应对日本的挑衅,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既为维护国家安全,也为国家发展争取有利环境。
除美日俄等大国外,中国最应该关注的是周边,没有周边的稳定和繁荣,中国就不会有持续的安定与发展,周边国家发展不一、差距较大,再加上内外因素影响,地缘环境比较复杂。作为地区强国,中国应在建立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方面做更多贡献,展示中国战略自信,稳步推进既有合作局面,抑制地区紧张争端,通过“新丝绸之路”建设,加强同中东、中亚、南亚甚至非洲的合作,以中国智慧,有理有利有节的同其他大国展开地缘政治经济博弈。
在走向“大国”的道路上,中国也应注重树立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制定;注重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以软实力为重点的综合国力,为世界做更多的贡献,从“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不断向“世界也是中国的世界”转化。
参考文献
[2] [美]詹姆斯?德?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M].秦治来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