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设在中国的马共电台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1968年7月一天中午13时,对中国有关部门负责收听马来西亚民族解放阵线《革命之声》中文广播的工作人员来说,有三四分钟的广播,会让他们终身难忘。当时,听到《革命之声》的女播音员,用中文平静地播送马来西亚共产党人民军的战报时,突然,听到电台中传来自

1968年7月一天中午13时,对中国有关部门负责收听马来西亚民族解放阵线《革命之声》中文广播的工作人员来说,有三四分钟的广播,会让他们终身难忘。当时,听到《革命之声》的女播音员,用中文平静地播送马来西亚共产党人民军的战报时,突然,听到电台中传来自动武器射击的声音,并且,枪声在逐渐增多、增大,还听到了手榴弹那种特有的爆炸声。不久,枪声逐渐稀疏,而出现了手枪发出近距离射击的响声。很快,又听到一大群人用中国人听不懂的语言在叫喊,紧接着,传来女播音员的喘息声,还很清楚地听见她发出的呼喊:各位听众、同学、亲人、朋友们……亲爱的祖国,永别了!在广播中传来一声爆炸的巨响后,广播便戛然而止,寂静无声了。当时所有收听到这一广播的人,都猜到了,枪声、女播音员悲怆的告别声与爆炸声,及此后广播的戛然而止、寂静无声,意味着什么。

很多年后,人们知道了这个与电台共存亡的女播音员的情况:她姓焦,原是中国山东济南的一个红卫兵,济南某中学的高三学生,一个美丽的姑娘。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支援世界革命为己任的格瓦拉主义,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青年欣然认同与接受。一批中国红卫兵自行跨过边界,自发投入到东南亚的丛林中,参加了当地的共产党游击队。焦同学便是其中一员,她成为马来西亚共产党人民军战士,在设于丛林中的马共广播电台做播音员。当时,受到马来西亚政府军特种部队的偷袭,在抵抗无效即将被俘的最后时刻,女播音员拉响了一捆集束高爆反坦克手榴弹。

距女播音员牺牲1年多后的1969年11月15日,寂静了多日的马来西亚民族解放阵线《革命之声》的广播,突然,又重新回荡在空中,而且,所播出的声音、功率更大,音质更强。然而,这个声音,却不再是发射于马泰边境的丛林之中,而是来自中国湖南省益阳县境内的四方山代号为“691”的建筑群。电台分别以马、泰、华、英语进行播音,每种语言每天播音1~4小时。

此后,长达12年,《革命之声》的广播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不论马共人民军与政府军的交战如何激烈,或如何艰巨,《革命之声》的广播,都能飘荡于天空。直到1980年6月,这个声音才撤出中国,重新回到泰国边境的丛林。

马共广播电台到此,起初人数不很多,发展到后期,才增加至百多人。电台总编辑是马共中央委员陈田。马共中央总书记陈平,也常住到这里。在“691”大院内,有一排红砖平房,之中就有陈平及马共中央领导人的几间住房,以及办公室、会议室。

“691”内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就是在固定的时间上班、吃饭和休息,娱乐休闲活动并不多。一早起身后,吃了早餐就去电台上班。11时30分是吃午餐的时间。电台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全由中国方面包办。马共人员只管电台的播出,中国工作人员则负责电台的发射等一切技术上的事务,也负责保障马共人员的日常生活需要。

“691”的大门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岗亭,大院内还有两幢部队的营房,一个连的解放军驻守在这里,负责警卫大院与电台的安全。

在“691”大院内,马共人员和中国人员分成两个部分,也分别住在两个区。双方人员不准私自往来,不准互相聊天,必须严格遵守。大院内,另有一道中门,将大院隔开为两个区。中门之内,是马共人员的天地,门外则是中国人的工作与生活区。马共人员与中国人之间很少有往来,双方人员更不能建立私人友谊。

在马共人员的区内,有几幢双层楼房,供他们居住;还有两间文娱室,让他们从事休闲活动。但是,只有两台黑白电视机,大家只能在一起集体看电视。但在区内,马共人员有机会观赏电影,影片会定时送进来放映。此外,马共人员一年有两次出外旅行的机会。基本生活费他们不用操心,吃集体,用集体。他们每个人每个月另领40元人民币的生活津贴,大家都一样,总编辑陈田也不例外。

马共中央总书记陈平,有时也住到长沙市南郊的青园宾馆。当时,青园宾馆是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管理,是专门接待东南亚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特殊宾馆,对外不开放。

现在,“691”大院已成为历史,在那儿人们已看不到任何当年电台的痕迹,只剩下一幢幢被林荫遮掩的破旧楼房与疯长的杂草共存。虽然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有关部门也曾想开发利用“691”这幽静的几百亩地,然而,可能是地处深山之中,搞了许多年,都没能挖掘出它的商业价值,办企业不适宜,做宾馆太偏僻。倒是其神秘的往事,经常吸引一些人前来观赏,使“691”大院,成了当地一处特殊的景点。

然而,马共最大的变化,是在此战役结束之后。从1979年起,中国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取代了阶级斗争与世界革命。中国发生的变化,让马共领导人不能不重新思考他们的理想与前途。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当与李光耀总理谈到中国的对外方针时,李光耀说,中国必须停止革命输出。邓小平停顿片刻后突然问:“你要我怎么做?”这一来,反让李光耀吃了一惊,于是,李光耀大胆地说:“停止马共和印尼共在华南的电台广播,停止对游击队的支持。”

1980年,邓小平接见了马共总书记陈平,要求马共配合中共,实施国际关系上的战略转移,放弃武装斗争。

从1987年起,一些马共高级领导人,响应当时泰国首相差猜“不要战场要商场”的呼吁,按泰国官方提出的3项政策,首先与泰国政府达成和解。泰国政府的3项政策是:一、凡放弃武装斗争者,不必写“悔过书”或“脱党声明”。二、和平归来后,不受监视或坐牢,免除判罪,就业自由,保证人身安全。三、其子女可以出国,可以自由上学、就业和结婚,不加限制。

泰、马两国政府向原马共人员按每人5英亩的标准,在马共原活动地区,无偿提供土地,作为马共人员赖以生活的生产资料,并建立了若干个“友谊村”“和平村”,供不愿离开的原马共人员居住。现在,这些“友谊村”“和平村”中的一些前马共军人,将他们原来的战斗场所予以开发。加之外商的投资,使当年的游击区,变为了泰马边境的特别旅游地,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观光游客,由此给“友谊村”“和平村”的村民――前马共人员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收益。

走出丛林后,一些原住在泰马边境的马共领导人,按和平协议中可以无条件回国的条款,要求回马来西亚,叶落归根――他们很多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这些人的要求,大体上都被满足了。

然而,居住在泰国曼谷的前马共总书记陈平,在2003年,以一个80岁的老人身份要求回到马来西亚的家乡的申请,却被马来西亚政府拒绝了。为此,陈平的律师向马国法院起诉政府的这一违约举措,然而,官司打到2008年的7月22日,马来西亚最高法院最终裁决仍是不准许陈平回国。理由是:陈平拿不出他在马国的出生证明,因而,不能证明陈平是马来西亚公民,因此,不能打官司,也不能入境。显然,马国政府方面,仍然有人对陈平耿耿于怀。

但是,陈平终究没能回到他的祖国,只能仍居住在泰国。2003年,陈平用英文发表他的回忆录《陈平――我方的历史》,讲述他参加共产党的一生。他的文章,被获准在马来西亚的报刊上公开连载,并成书出版、销售。对此,东南亚学界评价颇高,认为允许陈平出书讲述马共的历史,是一个让失败者也参与对历史进行评说的范例,打破了自古以来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所撰写的铁律,从而开创了历史叙述实现双向互补的先河。

2004年,陈平获新加坡政府特许,以学术研究为由,短暂访问新加坡。2009年11月,陈平发表谈话,以前马共总书记的身份,向一切当年曾受到马共活动中暴行伤害的人们及其家属公开道歉。

2013年9月16日,陈平在泰国曼谷的一家医院病逝,享年89岁。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6196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