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析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美育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语文教学中感性思维培养这一领域,从马列主义认识论、语文学科思维的特殊性、素质教育学习观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亲历体验、美育等几方面尝试进行初步探索。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

"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美育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语文教学中感性思维培养这一领域,从马列主义认识论、语文学科思维的特殊性、素质教育学习观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亲历体验、美育等几方面尝试进行初步探索。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它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并且有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特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感性思维训练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和目的所在,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感性思维训练符合马列主义认识论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教学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形式,必须以马列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原理。人的认识活动开始于接触客观事物的感觉阶段,然后经过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运动过程。只有充分感知、积极思维,才能深入理解知识,掌握问题的实质。相反,如果没有积极地充分地感知教材内容,就不可能通过比较、对照和分析思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以指导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进行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自己读、自己写,有了自己对语言的感受体会,然后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训练。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比喻”修辞时,告诉学生一个句子有本体、有喻体、有喻词,就构成了比喻句,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每遇到比喻时就如此讲解,但学生却很少照此在说话和作文中恰当自如地运用比喻。而生活中一个不识字的农妇,却会用“小喇叭”来形容集体场合爱说话的人,既恰当又生动鲜明。为什么学生反不如农妇呢?其实农妇根本不懂什么“本体”、“喻体”、“明喻”、“暗喻”之类的修辞,原因在于教师过于注重理性分析,学生缺乏语言的感受领悟过程。离开了学生对“比喻”的充分感知,而大讲特讲“比喻”的构成、作用,这是不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的。教师应该运用课文中的精彩比喻范例,让学生自己反复感知、体味、发现比喻之妙。

二、感性思维训练是由语文本身思维的特殊性决定的

不可否认,语文思维有合乎逻辑、科学简明的一面,但更多的语文思维是“不讲逻辑”的,是感性的。感性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行动和表象的联想进行,与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逻辑思维迥然不同。语文学科的感性思维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在词的方面,许多词只可意会,如“炯炯有神”。在句法方面,有些句子是自相矛盾的。如“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难道“自己”不是“全体人民的一分子”?但我们并不这样去分析,反而觉得这个句子对焦裕禄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概括得好。在意境营造、形象塑造等方面,更是离不开感性思维。如“胡天八月即飞雪”、“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什么用“飞”、“闹”?为什么康河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的艳影又在我的心头荡漾呢?这些都需要我们运用感性思维领悟,如果单纯地运用理性逻辑思维进行分析,还会破坏语言的意境。 "

三、感性思维训练符合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严密的思维,即逻辑思维能力;二是感性思维能力,二者综合构成创新思维的主体,创新思维寓于抽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之中。加强抽象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但是片面强调抽象思维的培养,而忽略感性思维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不利。要想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说出一口流利的丰富多彩的汉语,就必须有一个感性积累思考训练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首先必须让学生直接地大量地接触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的教育核心在于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于启发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实践中自觉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四、感性思维训练是美育的有效途径

语文是一个蕴涵无尽美的宝库,那一篇篇小说、散文、戏剧构成了一个精致的世界。语文之美,美在齿颊芬芳的
警言妙句,美在鲜明生动的形象、深邃广远的意境。美育就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敏锐感知力、丰富情感力、独特想象力和深刻理解力,使思想情感和性格受到美的陶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感受将学生带入作品特有的意境中,入境、入情、入理。使学生身临其境,模拟切身感受,设身处地思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心灵上受到净化与陶冶,分清美丑与爱憎,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反之,让学生整天困守在枯燥重复的理性分析中,在题海中跋涉,即使是春天的一抹新绿也不再引发他内心的惊喜,对月光下的树影、山林间的鸟鸣也早已视而不见,那么,语文传播美的使命又如何去完成呢?语文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用眼睛去散步,用心灵去旅行,用细腻的情感去领悟美,用多彩的词语去表达美。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用语文独有的魅力开启一双双渴求美的眼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双“惊叹一枚秋叶的纹路和颜色”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出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才能神才飞扬,奇思迭出地畅想“假如我是烛之武”、“假如我是庄周”……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wenxue/16224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