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野草》中的现代性意识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论文关键词:野草 中国生活的不幸 主体性的人 现代性意识 论文摘要:在《野草》中鲁迅以敏捷的反思与深刻的直觉为我们讲述自由的人在中国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及绝望的处境,鲁迅意识到具有主体性的“人”是现代性的本质和核心,这是他对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的

论文关键词:野草 中国生活的不幸 主体性的人 现代性意识

论文摘要:在《野草》中鲁迅以敏捷的反思与深刻的直觉为我们讲述自由的人在中国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及绝望的处境,鲁迅意识到具有主体性的“人”是现代性的本质和核心,这是他对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的思索,也是鲁迅深刻性所在。

一、现代性的本质和核心一主体性的人

现代性是—个复杂的概念,各家言说纷纭。在我的界定中,现代性首先是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是一种时间意识,以科学、、理性为核心观念,其本质和楔就是人的主体陛的凸现,以人为最根本依托和最终归宿。“中国现代化实质上乃是中国集体主义向个体主义(人道主义)文化的进化,其结果是原来的以非个人目的为本位的个体世界彻底地为按照自我原则展开的伦理个体人生所取代。相比较西方,中国现代『生的发生可以说是“植入型”的而非原生型的,这就注定了中国现代性发生的艰难。西方现代性的发生是社会自身的衍变生发的,其发生过程是正向的,而中国现代性可以说是在西方逼迫下及本身文化类型的抵触下,发生过程是逆向的。巨大的“救亡情绪淹没了现代化的“正题”,器械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都没有挽回中国的尊严,作为现代性核心的“人”被遮蔽了。中国思想界的‘馆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始意义到这一现代性正题,然而以作品来启蒙大众和对这一问题意识的最深刻当推鲁迅。鲁迅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敏捷的反思与深刻的直觉为我们讲述自由的人在中国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及绝望的处境,鲁迅意识到具有主体陛的“人”是现代陛的本质和核心,这是他对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的思索。由于《野草》散文诗的文本性质,在其中体现的尤为清晰、直接。竹内好曾说,《野草》的24篇短文与《呐喊》、《彷徨》中的小说的每个系统多少有点联系。不论这种联系是否可以确证,《野草潴酣勾成了对小说的解释或缩图。我通过对《野草》文本的解读,发现鲁迅的现代『生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启蒙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对立、对国民性的批判、质疑但不放弃行动——反抗绝望,鲁迅以这三种方式实践现代化的本质,即“自我本质的实现”。

二、“自我本质的实’三面

1.启蒙意识与个体意识之间的悖论

鲁迅首先是一个启蒙者而绝不限于启蒙者。作为启蒙者来说,鲁迅是纯粹的,这些联系他的小说、杂文,以及他终其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在做的事,是不难下出结论的。鲁迅曾经是全心全力的,他的弃医从文,他的在留日期间筹备杂志《新生》,在《河南》上发表的《科学史教篇》、《魔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他是怀着满腔的热血与热隋来改革中国社会,改良中国的民众,他提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变革在于“立人”。然而,鲁迅的启蒙却是充满了悖论色彩的。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迅的启蒙之所以是充满了悖论正是由于他天才的直觉到了主体陛的人的自我本质的实现和启蒙行动是逆向而行的,即启蒙行动会阻碍自我本质的实现,这两者是互相消解的,这使觉醒的鲁迅感到了绝大的痛苦。在《影的告别》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分裂。

影离开人、单独出来,作为一个有想法有判断的独立的个体和人对话了,这是—个整体中存在着矛盾的一种分裂,这种不和{皆达到了一种对峙的状态,达到了一个必需要了断的状态。天堂,地狱,将来的黄金世界,都是影所拒绝生存的世界,人尤其是影所不愿意跟随的,为什么呢?人与影的矛盾即时启蒙者和主体性个人的矛盾。

“人”为启蒙者鲁迅,“人”在白天用人道精神、科学理性和“立人”思想去为中国的未来开辟出路,而本该和人是一体的影却体现了更本真的个体意识或个人的独立性,其实质是现代性中的“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的对峙。这就是鲁迅的复杂的地方所在。一方面他启蒙,愿意用这种方式来唤醒中国沉睡的民众,而另一方面,他却看到自我在这些事情中消亡了,他更想找到的是自己,他就是这个影。影只有黑暗和光明两条路,然而是“吞并’或者“消失”,影最终选择了在黑暗中沉没,放弃了自己在白天启蒙者的身份,因为启蒙的障论会淹没了的独立性,自己启蒙者的身份却反过来制约了自己的个性,这是使鲁迅痛苦的,而这又是没奈何的事。最后,“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影在这里再三强调“独自”,“没有别的影”,“全属于我自己”,影是只愿意—个的,单独的,独立的存在着。这可以看作更本真的个体意识或个人的独立性,因为唯有在这个时候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受外界干扰而存在的。影这么一种“自我本质的实现”的途径可谓是正面的,影是意识到自己的主体陛的。

[1]

2.对国民性的批判

“中国传统人格是依附人格,封建传统主奴人格结构制约和压缩自我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个体人的独立意志、创造力被严酷扼杀,中华形成两大角色群体:颐气指使的长官和惟命是从的奴才,个体人格全面萎缩"oE33即鲁迅说的“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现代化的任务是“人的寻找与建设”,面对当时中国民众“永远的看客”和“不自觉的看客”的现状,鲁迅是深恶的且感觉悲哀的。鲁迅对国民性的}比判的持久性和深亥0性正是鲁迅悟到了这样的民众绝对不是现代社会的新的国民,“取古复新,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元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是年青鲁迅就有的思想。然而在现实面前,鲁迅失望了。鲁迅的批判实则是想使国民能够去反思、自省,这也就是“爱之切责之深”。《复仇》、《复仇(其二)》、《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立论》都是批判国民性的篇什。在《野草》中,对于他们,鲁迅是从心里生出的憎和从心里生出的爱,可诅咒的也是可悲悯的。如果说《复仇》是决意地批判看客的代表篇什。

那么《复仇(其二)》则是怀着巨大的悲悯、悲愤之心来写的。《复仇》中路人们从四面奔来了,等着鉴赏,然而,让他们失望了,“他们俩对立着,d土不见拥抱,d三不杀戮”,而且连这意思都没有.至于永久。路人们于是乎无聊了,无聊变成了一种病态,在互相感染,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爬出又钻进别人的毛孑L,而路人们“居然觉得干枯到失去了生趣”。看,这就是中国永远的看客,他们无所精神依托.生活的乐趣就在于“看”,没了看,连生活的乐趣都失去了。鲁迅用这简洁的一句话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看客们的悲哀,中国民众的悲哀。《复仇(其二)》充满的是大悲愤,大愤懑。文中讲的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作者对这个圣经故事做了一些修改,即“上帝离奇了他,他终于还是—个‘人之子”’,把耶稣说成是一个“人之子”。并说“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耶稣为大众的罪受死,而大众却不明白,反而钉杀他。鲁迅批判国民精神的愚昧、不觉悟、无聊、势利等,都证明了鲁迅意识到具有主体性的“人”是现代性的本质和楱。

3.质疑但不放弃行动一反抗绝望

鲁迅是质疑自己启蒙的价值,民众的觉悟,中国的前景,但更多地是在这质疑中挣扎,与虚无和黑暗搏斗,一种“向死而生”的意志来反抗这绝望。

《希望》其实是一篇充满了失望的作品。青年的消沉使鲁迅十分失望,而“我”的青春已逝。“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改良中国的民众,“立人”思想,作者是愿意有一颗赤热的心,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t一,我不妨把这理想称为改革自己所厌恶和诅咒的社会。然而现在剩的只是空虚。

作者并未让他们得逞,以一种“反抗绝望”的意志作者用自己心中的暮春抗击着这“空虚”和“暗夜”,以此获得自我生命的力量。鲁迅终于电没能确证“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所以继续肉搏空虚中的暗夜,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飘渺的在身外的青春,“一掷我心中的迟暮”,鲁迅是愿意继续为着着希望“肉搏”了。可是“在我的面前又竞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这才是最悲哀悲怆的地方所在!鲁迅又一次的怀疑自己的“肉搏”的意义了,即怀疑自己的启蒙意识,自己的“立人’思想,自己的全部对中国命运和改革的思考的价值所在。

《过客》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气质。过客的“脚早已经走破了,有许多的伤,流了许多的血,”但“因为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这声音是什么呢?过客没有说明白。过客其实也可以有选择的,就像老翁一样对前面的叫唤声不理睬就是,然而他不如此,他把‘‘走”当作自己的宿命,就像西西绪斯一样,为着前面的声音不肯歇息。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中说:“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需谁指引。问题是在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条的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明知道终点都是坟,也就是死,是任何人都逃离不了的,唯一可以改变的是从这到那的路,鲁迅是以一生在寻找,并且以近乎对自己残酷的决绝态度拒绝一切可能影响这寻找的人和事,就像过客决绝小女孩施舍的破布,这样一种前行的方式让我感到了大悲壮。

[2]

《墓碣文》不论是墓碣上的文字还是墓中死尸都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墓碣的阳面是一段充满悖论的文字,“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个墓主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如此的迥异于常理,凡美好的事物他看到的皆是险恶,这该是绝望的特征吧,然而他能“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是他在反抗绝望吧。接着一段“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已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这个游魂是如此地怪异,他何以要自啮其身呢?后面阴面的墓碣文大概可以作为注解吧,“抉心自食,欲知本昧。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也把自己的心摘出来自食只是想知道“本味”,然而在巨大的创痛里根本就没能尝出来,等痛过去以后再来尝,“心已陈旧”,也不能自知了。作者专注于自我解剖时,敞开的深渊般的黑暗,使人晾心动魄。这个墓主只是想知道自己的,可以说他是为了真正地明白自己、了解自己的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还是没能明白的。这该是鲁迅自我的写照吧。鲁迅不就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与价值,经验与判断,启蒙与超越启蒙”[4瑚之间吗?在两面墓碣的最后一句都是警示性的“离开!’鲁迅就算致死c£L愿意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愿意保存着自己的空间,就像影“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反抗绝望的人必定是—个觉醒的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有的行动,只有具有“主体”的人才会在绝望面前奋起搏斗,鲁迅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的形象。

三、结语

夏济安曾说¨女口果把五四运动仅仅理解为怀有明确的去除旧布新的群众运动的话,鲁迅就不能说是五四运动的真正的代表。他体现着新与旧的冲突;同时也体现者另一些超越历史的更深刻的冲突。他从不曾得到他的同时代人胡适和周作人所曾享有的那种宁静的心境,但他却是比f]中间任何一个都更其伟大的天才。”圈渤这是一段非常中肯的话,说出了我想要而未说明白的。为呐喊可以解释为是为了启蒙,彷徨可以说是理想的失落,杂文可以说是鲁迅在行动,然而仅这样浅白的解释是把本真的鲁迅湮没了,那些只不过是鲁迅思想的“冰山一角”吧。鲁迅是充满悖论的,他怀疑,也看不到希望,然而他是却以一生的代价去抵挡这看不到希望的绝望,在对这绝望的战斗中,他获得了别人没有的悲壮,也获得了超越自我的意志和力量,就像汪晖说的是“只面人生的勇气,反抗和创造的精神,独立自强的自我,承担痛苦的能力和拯救世界的大爱……坤然而他以敏捷的反思与深刻的直觉意识到了自己身处的和未来很长的一段历史的核,那就是“人”的主,即自我本质在社会中的正向的实现方式,这种现代性意识在《野草》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表现了出来,这三个方面是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每一方面的目标都是为着“人为最根本依托和最终归宿”。要实现人的个体性原则,则中国传统中遗留下来的国民劣根性是必要祛除的,每个个体自我实现的达成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一份努力的,所以鲁迅努力使自我的本质得以实现,这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3]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wenxue/16144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