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报刊语言的特点及演变日趋时代化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论文摘要:报刊是什么?它是人们了解新闻事件的新闻纸,也是人们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的工具之一,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报刊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报刊语言对人们的影响可想而知。 报刊语言是有别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他有自己固有

论文摘要:报刊是什么?它是人们了解新闻事件的新闻纸,也是人们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的工具之一,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报刊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报刊语言对人们的影响可想而知。

报刊语言是有别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他有自己固有的特点,且这些特点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他会随着社会环境等各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细微变化。因而新闻工作者们得在其特点的前提下使用言语来报到事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报刊语言的日趋时代化带来了许多弊病,造成了语言的混乱,我们得加以重视,社会各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治疗这个病症,使得我们语言步入正轨。

论文关键词:报刊语言 特点 历史演变 弊病

一、什么是报刊

顾名思义,报刊就是报纸和期刊。就今天看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崛起,为了和上网的报纸相区别,我们一般认为的报纸应该是以纸质为媒介,受众为大众,报告社会和行业最新消息、刊载评论的公开发行物。

二、报刊语言以及它的用词特点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相互接触时候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的媒介。他产生于社会生活中,一旦形成就在传承中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而报刊,作为新闻媒体,它快速集中地反映出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及时传播最新鲜、最有趣的资讯,向人们展现历史的演变轨迹以及未来蓝图的种种信息。报刊语言是顾名思义、显而易见的概念,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我们可以看出,报刊语言是与时代同步的。因为它产生于社会生活当中,且社会生活是与时俱进的。报刊语言的用词特点如下:

(一)讲究规范性

报刊以广大民众为服务对象,那就不可避免带上官方语言的性质。为了忠实反映社会,反映任何事件,报刊语言就必须通俗易懂、明确朴实,避免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比如人名、地名、专用名词等是相对固定的。

(二)注意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报刊语言带有时代色彩,这是报刊的属性决定的。报刊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当社会上出现一种新事物、新观念、新行为的时候,人们总要赋予一个新的称谓,报刊就把这些新的称谓记录下来,进行广泛传播。如果这些称谓经常是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 它就会经常出现在报刊中。比如,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有个笑话:在一个小县的一个落后村庄,村长接到一个通知,说县里的“三个代表”检查团要到这个村里检查,村里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坏了,因为从来都没有县里的领导到这个村里去过,村长赶紧召集了一班人搞接待。大家也知道,山区的小村庄是没什么可吃的,当然是吃白米饭,结果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发现饭不够吃,问村长怎么回事,村长好象受了大的委屈似的说“不是说来三个代表吗,我就做了三个人的饭量啊,来十几个人当然不够吃。”这个笑话可以看出,这个村长是没有看过报纸和电视的,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所以才不知道“三个代表”是什么,以为是三个人。近年来报刊里出现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词,这些新词都反映了时代特点的。比如文化娱乐方面的:人气、蹦极、新新人类、写真集、贺岁片、街舞等;经济生活方面的:超市、快餐、专卖店、网上购物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养车、下岗、福利、彩票等。

《读者》杂志上有这么一个句子:对于今天的“哈日”一族,南京大屠杀则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概念。这当中的“哈日一族”指的是喜欢日本流行文化的一类人,喜欢他们的电影、音乐、生活方式等等,“哈”有喜欢、模仿的意思。象这些比较时尚的词汇也经常出现在报刊当中,这充分说明了报刊语言的时代性。、

(三)报刊语言注重简明性

措辞的简明性也是报刊语言的一大特点。新闻要求准确、快捷地传递给读者,表述事实要干净利落,不要繁言冗语。一般来讲,报道一个新闻事件,要求几百个字、百来个字,甚至几十个字就把事件讲清楚,词语能减则减。报刊语言不同于文艺创作,可以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用夸张的语句甚至虚构的情节以突出典型的人和事,也不同于理论著作,可以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叙述要报道的事实。报刊为了简明,常常大量使用简称或者缩略语,象、一台一中、港澳地区、计生局、人代会等缩略语大量出现在报刊中。

三、报刊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新词的特点

报刊语言是社会生活最鲜活的反映,不同时代的报刊有着不同的特征,而报刊词汇往往能体现出时代变化的特征。

首先是报刊用词特点的变化过程。我们分成四个时期,分别是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跨世纪新时期等四个时期。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几组报刊词汇:三反五反、国营、生产队、大跃进;红卫兵、造反派;改革、责任制、下海、万元户;电脑、考研、手机、美容、WTO、炒房团、神六。

大家不难看出这几组词汇反映的历史时期,这些词语都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信息。

(一)建国初期

这个时期用语的政治化风格很浓,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反映社会各行各业进步的内容占了重要地位,经济类、政治类用语比重很大,这个时期的报刊语言表现出严肃的、沉稳的、庄重的、朴实的的特点。如“政府、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斗争、国家紧张局势、和平”等词语很严肃的、庄重的用语。当然,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氛围,词汇规范标准也没有确立,用词不当或者错误、不规范的现象也比较多见。如1955年8月17日的人民日报“推行我国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开展劳动的合理化建议,发挥机械部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劳动竞赛推向新的高涨。”高涨就用得不是很妥当。

(二)文革时期

文革的危害大家都清楚,这个时期对我国的语言规范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甚至出现了倒退,这个时期的报刊语言有这么几个特征:

1、语录词泛滥

当时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达到高峰,毛主席语录被亿万人传诵,语录的言语方式也争相模仿,成为这个时期的文化特征,翻开这个时期的报纸,几乎每篇稿子都有语录词汇和语录句子。举个例子。1970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毛主席的每一最新指示发表,他都连夜学习,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到群众中去宣传落实。”同一天的另一个稿子: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各省各级革委会狠抓经济领域里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

随着语录泛滥,也产生了崇拜泛滥,象“伟大、红太阳、真理、万寿无疆等颂词大量流行。”如70年8月6日的人民日报一个新闻标题“高举毛主席思想伟大红旗,自力更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2、用词很极端

文革时期的报刊语言改变了中国传统崇尚的中庸的习惯,变的对立和极端。风格激进、尖锐,象“完全、彻底、无限、最”等词语在文革报刊中出现率是很高的。1970年8月13日的人民日报有这样一个句子“卑贱者最聪明,还在于他们能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特别是年轻人,最积极、最有生气、最少保守思想。这里用的几个“最”明显是极端的、偏激的。再比如:1968年10月7 日的人民日报:我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无限忠诚、无限信仰、无限崇拜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越学心越明,眼越亮,决心越大,毛主席的这一最新指示是非常非常英明的,非常非常正确的,非常非常及时的。

3、词汇的贫乏

文革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语言禁区,讲话都要很注意,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反革命,被批被斗,甚至被杀头。所以报刊语言词汇相当贫乏。当前港澳台地区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什么好大哦,好漂亮,好喜欢哦,好好哦等,他们是因为传统汉语言教育的缺失,接受的英殖民地的英式教育,词汇掌握得少,而不是有词汇而不敢用,与文革时期两样。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wenhua/162940.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