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中和”之道对促进世界和谐之启迪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于生生通变之中守“中和”之道,为易道之本,推崇“中和”之道,其价值追求可以归结为是在全世界人民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人类的普遍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宽容的人道主义精神促成适应人类社会进步的公共秩序的和平与安定。 关键词:中和;和而不同

摘要:于生生通变之中守“中和”之道,为易道之本,推崇“中和”之道,其价值追求可以归结为是在全世界人民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人类的普遍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宽容的人道主义精神促成适应人类社会进步的公共秩序的和平与安定。

关键词:中和;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中和”之道是中华文化和传统思想的精髓。《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简言之,“中”为体,“和”为用。“中”是形而上者,“和”是形而下者。二者的统一就是“中和”之道。

一、“中”与“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整部思想史都贯穿着“中”与“和”的思想。《周易》强调“中和”的思想,在儒学和道学中都得到了极力推崇。儒学崇尚“中庸”之道,更是“中和”思想的具体衍化,或者也可以说“中庸”之道是秉承易学“中和”之道,并且以“中和”之道为其思想的内核。《易》乃经之统宗,其学理之广大精净,连孔子都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堪称中华文化之源头。于生生通变之中守“中和”之道,为易道之本,其中所言知易以执中的思想之美亦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始终。故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和”思想的源头活水即从《易》中来。

“中”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最适当的点以及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最和谐的状态。《礼记·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种内在的性情在自由意志中处于和谐的适中状态,就是“中”;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能把握住其最适当的点,就是“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处事不偏不倚,既不“左倾”,又不右倾,叩其两端,执两用中,就是“中”。

“和”是指使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及其发展过程达到适中和谐的状态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交互过程。简言之,适中即为“和”。内部的自由意志外化为现实性存在时能“发而皆中节”也是“和”。天地相合而化育万物,万物各归其类并相互运作生长,就是最广博意义上的“和”。

简言之,“中和”思想包容天下万物,故《礼记·中庸》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中和”之道的价值追求及其规则

和睦相处,于大和谐中使全世界人民都享有自由、和平和安定的幸福,这是全人类普遍的情感渴求。《联合国宪章》指出,要“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此处所提倡的“容恕”和“善邻之道”思想,与“中和”之道思想的形而下是互相吻合的。“中和”之道所蕴含之真理对世界各国如何力行容恕与善邻之道具有重大的文化参考价值。

当代世界的文明进程中,推崇“中和”之道,其价值追求可以归结为是在全世界人民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人类的普遍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宽容的人道主义精神促成适应人类社会进步的公共秩序的和平与安定。故《周易·咸·彖传》有言: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天下和平方有可能趋向于《周易·乾·彖传》所言:“保合大和”。“大和”即“太和”,“太和”乃至善之和谐,是和谐的最完美的状态。至太和则“万国咸宁”。

如何才能使人类趋于“太和”这种高度和谐的状态,这就要求世界各国都能“终日乾乾”,并能“与时偕行”,“因其时而惕”,“夕惕若历”。简言之,就是能日乾夕惕以自强不息。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故“中和”之道强调“时中”,适时而变,强调“日新”,于生生变化中“与时偕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因而守“中和”之道,还必须深知“唯变所适”的规则,以适应和驽驾天下通变的事态。得此道者,必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之强健,生生不已。

那如何才能日乾夕惕,适时而变呢?首先要能得中居正以观天下,以“中立而不倚”的心态才能真正适时而中,不出其位。而“中立而不倚”的前提就是“和而不流”。在人类交往过程中,能尊重他人与自己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保持自我,维护自身的独立性,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或者说,遵循“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的处事规则,以求“和而不同”。“和”即是在包容“差异性”的前提下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从国际社会的层面上说,就是在世界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下,互相尊重各自的国情及其差异性。更进一步讲,就是主张在多元主义前提下追求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推崇“中和”之道的背后是多元文化的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并对各种文化的自由发展推行循其自然的无为之道。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宽容精神。也正如《周易·睽·象传》中所言:君子以同而异。基于此,再次思考周恩来在国际社会中所提倡的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就更能体会到它高超的智慧和伟大意义。求同存异的思想与“以同而异”是一脉相承的。

“不同”是客观的,如何在尊重各国差异性的前提下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秩序,使之趋向于“和”的美好状态,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而这点特别要关注的是如何处理大小强弱之间的关系。老子这样论述到:“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如果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强弱,皆能相互信任,彼此谦让,以下处之,求共同发展,那么在这种国际关系中,各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一定有如《周易·乾卦·文言》中所言:“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大国沙文主义和小国民族主义是两种极端,特别是要防止大国主义,老子说:“大者宜为下”。国家交往中若双方皆能善以下处之,谦下为上,那么才可能在各得其所求之时维护国际社会的长久和平。

如何谦下呢?《周易》损益两卦提供了最为精微的指导。《周易·损·象传》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下者对上者有所奉献,便可取大国。但是这里的“损下”并不是随意地减损自己,而是强调“损而有孚”,守持正道,那么自然就可取信于上者,以得其所欲了。《周易·益卦·象传》曰:“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下上上,其道大光。”上者施利于下者,天下民众自然无比欢悦。故《周易·谦卦·象传》亦指出:“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减损多者,增益寡者,那么全世界的资源分配,特别是国际权力的配置就会趋向于“平”的和谐之状了,这是一种均衡秩序的自觉追求模式。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wenhua/162687.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