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丘浚(1421~1495年)是明代海南最有功名成就的学者,他出生于海南,也受教育于海南,基本上在他1444年赴广州应乡试并取得第一名举人以前,亦就是在24岁以前,他未曾离开过海南。等到他在北京由翰林而就任国子监祭酒以后,人们觉得奇怪,一位来自落后地区的他
丘浚的这篇赋全文约三千三百字,真正触及海南之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者约一千余字。系以与翰林院主人对话的形式,随兴而至一问一答,没有依一定的次序,且赋的形式一般是赞美而不批评,文字艰涩,用词古僻,故虽气势磅礴,不易诵读。但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海南自然景观与人文经济社会的情形。从这篇赋里,我们可以知道丘浚并未曾走遍海南全岛各地,他大概仅就他比较熟悉的海南北部情形而写,所写之自然生态不多,亦不完整,且有渲染之处,如他说海南没有瘴气,因四周海洋把它渲泄掉了,其实这是与事实不符的。我们知道海南的瘴气一直维持到1950年中共大力砍伐海南山区林木以后,才告消失。兹就根据赋中所述资料,依自然景观、物产与人文社会归纳于下,最后引用丘浚的其他文章和现代史家之研究,证明明代海南有大量人口移入,农业有相当的发展,海外贸易相当发达,经济生活亦相当充裕。因有了这样的经济基础,配合上自宋代以来所建立起来的教育基础,及明政府的教育扩张政策,海南的人文成就才被推展到一个顶点之上。丘浚仅是站在这个顶端的一位著名学者吧了。在介绍海南自然及人文社会之生态以前,让我首先引录原赋的前言,丘浚曰:吾郡之在今日,民物繁庶,风俗淳美,贤才汇兴,无以异乎神州赤县之间。且复俊迈奇诡,迥异常俦,有由然哉!浚世家于海南,北学于中国,偶有所见,谨拜手稽首而为之赋曰:(下面就是他赋中所写的海南自然和人文社会情形,括号中之文字为注释)
关于海南的自然生态,丘浚所提及者,包括气候、动植物、及农渔牧等生产方面。海南的地形,中央为高山,丘浚的“咏五指山诗”,形容它能撑起半壁天,但四周却是很平坦,平坦到无险可守,易受敌人攻击的程度。在气候方面,大家都已知道海南是热带地区,阳光充足,正因阳明之气盛而运行不息,所以土壤的性质特殊,而所生之物亦多奇相,如木乃生水(甘蔗),树或出酎(一种很醇的酒),面包于榔,豆荚于柳,竹有肖人面者,果有像人之手者(仙人掌)。又如草终岁不凋零,花四季如春,其他植物既有文采,又有芬芳。椰子可有十种用途,槟榔亦有四种作用。海中之贝,大如玉斗,海水清澈,可以看到波下沙石,像螃蟹般速行。动物方面,陆产川游,诡象奇形,种类繁多。有彪炳有文者,亦有驯和善鸣者。有甚为黝黑的鸟类,其细毛可以制成首饰品。至海中螃蟹出波而爬附于石缝之中,鱼有文采,大者其皮可容刀,鱿鱼是满港满阜,长虾有龙须,蚌之大者其壳可用于盛酒。凤凰有五种颜色,成双成对栖息在黉舍(学堂)之上。鹦鹉在树上啄食,火鸠与鼬鼠缘树杪而飞舞,马在果树底下奔腾,江南所无的蜻蜓,到处飞舞,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呀!总之,“凡夫天下之所常有者,兹无不有,而又有其所素无者,于兹生焉”。唯独没有老虎,好像上天有意要保护海南人民似的。?
至于人文社会方面,由于物产相当丰盛,人民生活安康快乐。岁有八蚕之茧,田中种有数种稻禾,山中有丰富的薯芋,水广鱼赢,所生之品非一,可食之物孔多,既兼有华夷之所产,也具备南北之所有。稻壳每年可以收获三次,故人民常有积蓄,不愁不能仰事父母。因此“通衢无乞食之夫”,而“幽谷多耆老之丈”,“民生存古朴之风”。此外,又因为没有老虎肆虐,人们不需围篱笆,“常夜不闭户而无触藩(碰到篱笆)之虞”。
最后,丘浚觉得海南之所奇者有二:一方面它与北边之雷廉二州仅一水之隔,而生态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它与华北相去万里,而又气息相通。这是中原政治文化向南推进的结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海南“内地化”的结果。最后他用历史回溯法陈述海南自秦汉以来的发展情形。他说海南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纳入中国版图时文化尚保持在原始状态,至魏晋以后因中原动乱不安,有高度文化的官吏、商人知识分子与军人,纷纷来到海南定居,传播中原文化,使本地土著逐渐熏染到中国的儒家文化,至明代之时,已有高度的发展,因而到北方去考得举人与进士功名的很多,在朝廷做官的也不少,丘浚本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地位,这都是有缘由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