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工学论文 >

西南大旱引发的现实思考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干旱灾害有一个时间过程,是个“慢性

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干旱灾害有一个时间过程,是个“慢性病”,不像洪水、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多为突发性,来势凶猛。从2009年7月至今的旱灾时间长、灾情重。波及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等5省(区)的大片地区。云南大部分地区干旱达百年一遇,贵州达80年一遇,广西达50年一遇。 西南地区属我国的丰水区,出现这样的严重大旱,实属罕见。在干旱面前,“工程性缺水”问题矛盾突出,从而得到启示:我国西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的缺水区、贫水区,旱灾频发。要防御可能发生的持续大旱,解决“资源性缺水”问题,应制订各种应对的科学预案,抓紧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打通从长江上游向西北地区补充水源的唯一外来水源通道。这是一项重要措施,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西南大旱,引发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的思考 举国关注西南大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防总、水利部及时做出安排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以赴开展抗旱工作。 持续了几个月的大旱凸显出当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西南地区水利工程长期欠账,病险水库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在抗击旱灾的同时,正视暴露出来的问题势在必行。现列举几点: 首先,要提高对水利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说明了水利建设加强农业基础的地位和作用,也表明水利设施在抵御严重干旱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因此,对水利设施建设应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评价。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文件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兴修水利是治国兴邦的百年大计”。水利的地位和作用,已从农业的命脉,提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的基础设施。面对大旱,应在思路上有所转变,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般的事务,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治国兴邦的百年大计,是基本的民生保障工程。只有认识提高了,才会以对国家、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水利建设放到重要位置。 其次,要具有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极端异常天气频现。2008年初,南方罕见的冰冻灾害,已给了人们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祸患常积于忽微,现实提出了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必须树立环境灾害的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忧患意识,在“风调雨顺”时,不可忽视可能出现的严重灾害。面对大旱的思考,更应重视加强水利建设,增强防灾、抗灾的能力,防患于未然。 第三,要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整体利益出发,重视科学抗旱体系建设。水利建设一般投入较大,实施时间长、见效慢。近年来,有的基层负责人认为在位几年,时间有限,往往重视见效快的短期建设项目, 热衷于“短、平、快”的政绩,轻视了见效慢、一定时期内对GDP贡献不大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显然是偏颇的。反思大旱,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以民为本,以人民群众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为出发点,重视水利科学抗旱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抗旱减灾的能力。 最后,要高度重视民生水利。水是生命之本,要充分认识水的价值。大旱之际,要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保障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是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大事,乃重中之重。国家防办4月8日统计,西南灾区有2000万人饮水困难。中央领导强调“要不惜代价尽快缓解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这是规定抗大旱、保民生的底线,必须无条件的、不惜一切代价做好。西南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达5000多立方米,是得天独厚的丰水区。虽然该地区内也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地表水、地下水丰沛。建设水库,易于蓄水,可调节使用;打井取水,相对容易,能快捷生效。面对大旱“望水兴叹”的窘境,一定要痛下决心,高度重视民生水利。 罕见的大旱暴露出了工程性缺水的弊端,必须重新审视“丰水区”水资源利用问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表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水平低、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是云南省的现状,现已筹集不少于100亿元资金支持水利工程建设,3年内拟投入资金达到500亿以上。 二、黄河流域历史旱灾造成严重危害的警示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gongxue/16215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