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工学论文 >

北京城市供暖调查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2009年11月1日的北京。蒙古高原的寒流卷着鹅毛大雪呼啸而至,这场初雪之早,在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上排名第三,比往年在11月29日到来提前了将近一个月。零度上下的寒冷顷刻之间覆盖全城,北京人的生活顿时乱了套。除了紧急换穿棉袄,市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暖

2009年11月1日的北京。蒙古高原的寒流卷着鹅毛大雪呼啸而至,这场初雪之早,在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上排名第三,比往年在11月29日到来提前了将近一个月。 零度上下的寒冷顷刻之间覆盖全城,北京人的生活顿时乱了套。除了紧急换穿棉袄,市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暖气。 北京市各种供热面积6.06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一。然而,这个城市庞大的供暖系统却像冻僵了一样,迟迟没有给瑟缩中的人们送来温暖。 2009年11月6日。大雪后的第五天下午,北京市区很多地方仍未供暖。一个17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供暖体制,暴露出其脆弱的一面。 首场大雪,挨冻的居民 “对了,跟你说,我们小区天天都问物业啥时候供暖,大家快冻死了。物业说没给通知,到今天了还没确定下来。”11月2日,家住北苑家园的李倩向《能源》杂志记者投诉。 “可不是说北京市昨天开始供暖吗?”“对啊,但是我们这没供暖啊。你打电话问问,为什么北京市提出供暖了,还有诸如北苑家园这样的地方并未供暖?我快冻死了,也没看到供暖啊。我一会就摸下暖气呢,可恶!我冻得手冰凉。肯定有大批的小区并未供暖。” 《能源》杂志记者调查发现,11月1日北京突遭暴雪后几天内,仍然有一些小区未能供暖。 “你1号多少给一点,15号以后少给一点也行啊!……”11月6日上午九点,东城区公交北新桥站一位50多岁的义务交通员得悉《能源》杂志记者正在随机采访,马上诉说首场大雪来袭时,她在北新桥小区的家里暖管冰凉依旧、家人挨冻受寒的不幸情形。 当天下午,《能源》杂志记者在崇文区琉璃井东街小区采访时,家住1号楼9单元401的居民刘焕铮(女)与2号楼3单元601的钱秀英(女)一个劲抱怨,“我们都六、七十了,在家里都冻得穿棉袄了,这暖气一点不热。” 上钱秀英家时,在记者搀扶下步履蹒跚的她边缓慢上楼边念叨:“温总理在电视里都说要关注民生、要给一点暖气,可他们就是不给……” 钱家两间屋里的暖气片手触只有微温,厕所里自装的暖气片则手感冰凉。当天室外气温最高七、八度,但她们这种年纪的人却是“低处”不胜寒。 《能源》杂志记者寻迹来到小区锅炉房,操作电蒸汽锅炉的工作人员说,因为这两天天气暖和,就没有供暖。 晚上六点过后,不觉中黑幕已经笼罩天空,琉璃井东街也有了些稀疏的灯火。此时,回家路上的记者才蓦然感到一阵凉气袭来,真有些不胜寒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家中暖气不足的老人,真是天寒地冻、长夜难熬! 对于部分居民挨冻的现象,北京市热力集团新闻发言人田金风解释是,市政热网11月1日就开始运行,从2日开始,城区大多数居民小区都已灌水试运行,实际上已经提前供热。由于管网规模庞大,热传导需要一定时间,居民家中的暖气难以即时热起来,只能逐渐升温。 “北京市目前主要的供热方式有:城市热网集中供热,区域燃煤(气、油、电)锅炉房供热,地热、热泵供热,另外,还有清洁能源分户式采暖、家庭小煤炉取暖。截止2008年底,北京市总供热面积超过六亿平米,其中住宅面积4亿多、供热单位一共有2070个(锅炉房4591个),全部采取集中供热方式,90%属于非企业化供暖。”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供热办主任郭维圻在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披露了大量与供热有关的数据。 郭维圻说,今年是北京首次正式公开表示按照市政府要求提前启动供暖工作。以往有过提前供暖的情况,只是通过内部通知,而且提前天数最多10天,今年提前了15天也是第一次。而供暖单位有两千多家,很难一下子都提前供暖,难免出现不协调现象,有的需要2至4天才能逐步到位。 脆弱的供暖现状 据了解,2000年以后,北京城市发展进入高潮期,平均每年建筑竣工量在三千——四千万平米之间(两万平米相当于一座高楼)。这些新建筑仅供热就带来资源、环境和安全以及经济等多重压力。 当前,北京市供热发展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需求量逐步加大,大型热源已被“分干吃尽”。北京市管网集中供热热源共有8处,其中华能、国华等5座热电厂由电力系统所属(央属4座、北京1座),太阳宫、草桥、郑常庄3座尖峰燃气热电厂归市热力集团所属,它们构成北京大型热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gongxue/161634.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