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对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伦理道德关系的几点思考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是由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深深扎根于民间,深受各个朝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它通
对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伦理道德关系的几点思考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是由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深深扎根于民间,深受各个朝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它通过演员扮演角色的形式直观地展现故事情节,能够给观众或观众的心理造成强烈心灵震撼和感情共鸣。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而不中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戏曲和中国传统道德来源于一个文化体系,只是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其不同的作用罢了。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和中国的伦理道德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以下谈谈笔者的一些拙见。
一、中国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核心价值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到一国的文化不仅是这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这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同时它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和精髓,是人类最悠久最优秀的文化之一”[1]。中国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奇葩,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现出其特有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越来越领悟到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最有可能走向世界的文化。而中国戏曲文化作为传播中国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戏曲剧本里面所反映的变革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威武不屈等等思想和观念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粹。这也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数 千年而不败的原因所在、价值所在。从这种角度而言,正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最高精神,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核心价值。
二、中国戏曲长久以来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千百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道德感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满足了中国人多方面的需求,但我们也认识到?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其普及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群众因为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他们大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们寻找到了一条接受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捷径,那就是看戏”[3]。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高台劝化”,教育民众,敦本淳俗,崇本扬善,深受历代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4]。陈独秀曾这样评价过戏曲:“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3]戏曲的教育功能尤胜于其他艺术,一是因为经常演出,面对的群众多而广。中国戏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按照不同地域人群喜闻乐见的习惯,结合当地的方言和语言,当地的民歌,把原来的唱腔加以改造,形成一个个地方声腔派别。二是因为戏曲演出加入音乐和舞蹈,从多感官刺激观众的情感神经,增加了戏曲的直观表现力和感染力,把剧中的悲、欢、离、恨通过唱和演的方式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观众,更加重了观众心灵的感染震撼力度。三是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寓情于理,情景交融,时常触及到人们心中最敏感的神经,让人们随之而喜,随之而悲,实现了它的教化功能;通过集中、典型的故事反映现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礼实现了它的美化功能;它还对社会生活提供审美判断的标准,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也告诉人们什么是假的、丑的、恶的,实现了它的批判功能。四是演出成本低,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尽管他们上不起学,买不起书,但看得起戏。所以也才有了“说不如讲,讲不如演”的说法。比如我国劳动人民十分善良,历来同情弱者。他们对那些背信弃义、以怨报德的人切齿痛恨,而对惨遭遗弃和暗算的女性则格外同情。《秦香莲》这部戏曲虽然在现代社会被各种艺术形式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它至今仍能在广大观众中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每当演出此剧,观众都要为秦香莲伤心落泪,而对陈世美则咬牙切齿,这一剧情深刻地触动了观众的道德情感。又比如当今社会对女扮男妆习以为常,甚至对一些人改变性别都不吃惊的年代,当人们看到黄梅戏戏曲《女驸马》中的冯素珍为救李郎冒着可能被皇帝杀头的危险,历经磨难,最后与李郎喜结连理的故事情节时,仍然为其追求爱情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这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的现代年轻人同样有着深深的启示。
三、在现代社会中正确地看待传统戏曲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影响
不可否认,随着大众传媒和网络事业的发展,各种娱乐节目纷繁复杂,多如牛毛,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国门,新的艺术品种和艺术表现形式不断产生,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但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仍有300多个剧种在演出,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昆曲1999年被联合国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京剧也成为我国的国宝,不少外国人慕名前来,学中国的国粹,使中国的戏曲受到世人更广泛的瞩目和关注。但我们也看到戏曲在当今的发展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在当今,中国戏曲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甚至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以前在戏曲之乡,不仅仅每个县有自己的剧团,就连乡村小镇上都有自己的半专业剧团,无论大小城市,甚至偏远乡村,你经常能够听到荡漾人心的戏剧锣鼓和悠扬的戏剧唱腔,每一年各剧团必然要排出一到两场大戏,四乡八里的乡亲相互转告,人们如过节赶集般地涌向剧团,场场爆满,每每有许多人为手中能有一张自己心仪的戏票而欣喜不已,看完之后人们三五成群津津乐道地交谈着彼此对这场戏曲的感受,戏曲通过优美的乐曲,华丽的服饰背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感染着这一代人,起到了很好的伦理道德传播的媒介作用。而如今中国的传统戏剧已经凄楚飘零了,许多戏曲之乡的剧团纷纷倒闭,或处于半倒闭状态,有的被好一点的剧团合并,剧团的演员要么自谋出路改行做别的,要么有的年龄偏大一点的就早早地提前退休,连春节大过年期间,都没有演出过一场正规大戏,就连国家投巨资建设起来的戏校,招生都发生严重的困难,如此凄楚的传统戏剧景况,还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学戏呢,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的人群大大缩减了,现代的人越来越被外来的文化和现代的文化所充斥,对戏曲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戏曲在当今中国社会作为伦理道德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受到限制,这不得不要引起当前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深深思考,如何寻找一条适合戏曲发展的创新之路,让戏曲艺术再现往日的辉煌是当今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2.同时我们也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政部门已经为了恢复中国传统戏剧工作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拨款修建了许多重要的地方戏剧场,拨款研究和抢救传统戏剧老人的资料和物件,拨专款对传统戏剧进行理论研究和出版专著,拨款给传统戏剧的艺术家们,对传统戏剧进行了大量的抢救工作,许多地方政府对传统的戏曲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安庆市政府在政策上就颁布了这样一条,让黄梅戏进校园的活动,从我们的下一代培养起对黄梅戏的兴趣,让黄梅戏在安庆继续传承下去,让黄梅戏之乡再度黄梅飘香。同时安庆市政府年年举办黄梅戏票友大赛,在非黄梅戏专业人才中,撒下了黄梅戏的种子,让这门传统戏曲赢得更多人的喜爱和加入,在每一年的黄梅戏艺术节中,安庆市政府还聘请了许多在全国都相当有名气的主持人和艺术家加盟到黄梅戏艺术节的晚会中,面对全国观众播放,让黄梅戏这一地方戏曲跨越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即便如此,我们仍然看到有些地方戏曲文化在传播和发展中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赢得更多有低级趣味的消费者的需求,在编排剧目的过程中掺杂了许多内容消极、思想低下的剧目。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消极的一面,对人民起麻醉作用。甚至有的起腐蚀作用。而又有些剧种在编纂新的剧目时,编入了一些“黄段子”只为吸引更多的观众,获得眼前的一些有限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社会效益的传播功能,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他们忽视了传播媒体前还有我们的下一代,对他们的身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剧团在排戏的内容上,在培养新一代的戏剧继承人的过程中,仍然几乎是老剧目,老内容,在戏校新一代学习戏剧的学生对古代戏剧中的人物的情感,人物在戏剧中政治立场,情感立场大多都不甚了解,基本上都是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没有什么创新意识;同时新一代学习戏剧的学生大多都是大班教学,戏校不管从教师资源和资金资源来讲,很难实现对有天赋的某个学生或某些学生实行一对一的重点教学,使这些学生的天赋被埋没,被浪费,有的这样的学生觉得不被重视就随大流,末了如王安石笔下所写的“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更重要的是新一代学习戏剧的学生又没有老一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和从事戏曲表演的工作者幼时学戏那么勤奋,那么努力,从而造就了现在的戏曲传承人,一代不如一代,真正的行家里手越来越少,再也没法看到象梅兰芳大师每唱一出戏,就会造成全城空巷的局面了。如何培养新一代学习戏剧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戏曲艺术奇才,如何调动起这些学习戏曲学生的激情,这不仅是某个戏曲教师、某个戏曲学校、某个剧团、某个地方政府所关心的问题,它应该是国家、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
总之,“我们在肯定传统伦理道德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并不是认为传统伦理道德可以原封不动地继承,也不是主张人们回到陈旧的传统中去,而是立足现实,从传统伦理道德中汲取可以为今天所用的精华,古为今用。同时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面前,正确地做到洋为中用,引领中国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正确发挥戏曲文化的功能,提升中国戏曲在文化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都将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