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摘要: 中国 流通 现代 化问题,成为近些年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但还没有 文献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文章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内容、评价、差距及路径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归纳,大体呈现出关于这方面研究的全貌,以理清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的
摘要: 中国 流通 现代 化问题,成为近些年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但还没有 文献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文章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内容、评价、差距及路径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归纳,大体呈现出关于这方面研究的全貌,以理清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的基本脉络,发现新的研究视角,推进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健康 发展 。
关键词:商品流通;现代化;流通 经济 ;贸易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流通业在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流通现代化程度不高,从而严重制约了生产、消费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年…,至今有数十篇相关 论文 及专著,目前还缺乏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 总结 。基于此,我们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内容、评价、差距及路径等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以理清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的基本脉络,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关于流通现代化定义
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李飞曾将这些不同的观点归纳为状态说、动态说和综合说。我们借助这种划分,补充了新的“现代说”文献,进行综述。
(一)状态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种状态。黄国雄、曹厚昌认为所谓商业现代化,就是要以符合现代化市场要求的商品流通体制,并运用先进的物质技术设施和 科学 的管理方式,高效率地组织商品流通。王诚庆、杨圣明认为流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意味着以现代 工业 文明为基础,在国民经济的商品化、社会化的同时,采用当代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武装我国的流通,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流通生产力,形成现代化的国民经济流通系统,与现代化的国民经济生产系统和消费需求系统相耦合,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平衡运转和良性循环。吴运生、张中华认为流通现代化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经营变革、市场创新、技术进步的商业新战场。它以高度社会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力为基础,伴随着经济现代化、 政治 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而产生与发展的。
(二)动态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容和标准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丰富和充实,也是一个新内容持续性取代旧内容的过程,表现为科学技术、管理技术不断进步和观念不断更新。
现代化是动态的,所谓流通现代化正是对流通时间与空间集约化的不间断追求。贾履让、张志中认为,流通产业现代化作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构成要素,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其内涵既包括生产力的发达水平,又包括生产关系的健全和完善程度;既包括社会经济基础建设状况,又包括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问题;既包括现代科技应用水平和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等硬件因素,又包括经营观念、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文化氛围等软件条件。黄木姣认为“流通现代化”的含义广泛,内容也很丰富。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以流通体制的优化和多元化、规模适度化、管理规范化、组织社会化和专业化,劳动手段先进、劳动者素质高为标志,以系统性、动态性、经济性、综合性为特征。晏维龙认为流通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适应生产、消费以及流通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与时俱进”的过程。武云亮和赵玻认为,流通现代化就是以高技术为支撑,融合现代管理理念,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福利为目的的商品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
(三)综合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化的过程。丁俊发、张绪昌认为商品流通现代化是指在商品流通的全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遵循现代市场经济 规律 和国际通行规则,使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宋则将流通现代化定义为在实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凭借先进理念、思维方法、经营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以便全面、系统、大幅度地提高流通的效能。文启湘、周昌林认为现代流通即社会化大流通,它是涵盖着一切可以用于交换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以及交换关系的总和。
(四)现代说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前三种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但仍不完善。一个共同的缺陷是主要从流通的角度而非现代化的角度来探讨流通现代化的问题,这样导致对流通现代化内容描述较为具体,强调了新技术、新管理、新方式等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却忽视了流通现代化客观变化过程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而实现的,不可能单独实现。基于此,李飞将流通现代化定义为:公元1500年以来乃至以后,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形成而发生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称为前期流通现代化,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可以称之为后期流通现代化。宋则、张弘认为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发生的变革、创新过程。王成荣将流通现代化定义为同步于社会现代化进程而发生在流通领域的创新、变革的过程。
二、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内容
由于学者们对流通现代化的理解不同,定义不同, 自然 也对其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不同不是本质上的不同,而是形式上的不同,有诸多的相近之处。
黄国雄、曹厚昌认为所谓商业现代化,包括:组织流通的现代化;流通方式的现代化;流通设施和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及信息处理现代化。
杨圣明、王诚庆认为,流通现代化,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内容,而且要体现时代发展的内容,包括科学的流通经济体制、合理的 企业 组织形式乃至先进的经营方式等。黄木姣认为,流通现代化包含了流通技术、装备设施、组织管理、流通方式等方面现代化的内容。晏维龙认为,流通现代化包括流通观念的现代化、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流通经营的现代化、流通布局的现代化、流通技术的现代化以及流通制度的现代化。丁俊发、张绪昌认为,商品流通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人员意识、知识素质现代化;商品流通设施、工艺及标准的现代化;商品流通管理现代化;商品流通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3。。吴仪认为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商业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流通管理的现代化、商业人才的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李飞认为流通现代化,包含着物质、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是指市场、商店、仓库、道路、车辆、流通量等金钱物质要素的增长;制度层面是指市场法制秩序、流通体制与政策环境等内容;观念层面是指对市场经济的社会认同和符合市场经济的日常伦理。
三、关于流通现代化的评价
关于流通现代化评价的研究,大体始于2002年左右,起初局限在定性方面,后来开始了定量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有三个,我们按着成果发布顺序分别进行介绍。
(一)宋则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宏观流通视角进行评价,包括的内容有:流通总规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流通效率、流通环境、流通组织化程度、流通结构、流通人才素质、流通信息化水平、流通方式及流通资本11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包含有若干指标,构建了一个包括50个一级指标,若干个二级指标的中国流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各个指标之间没有权重关系,因此不能相加,自然不能具体评价一个地区流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二)李飞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商品流通物质现代化、商品流通制度现代化和商品流通观念现代化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括三级子系统的相应指标体系。其中,商品流通物质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规模、商品流通贡献及商品流通效率三个中类指标;商品流通制度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非国有化程度、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及商品流通组织创新三个中类指标;商品流通观念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公平观念和商品流通诚信观念两个中类指标。在此指标构建的基础上,应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商品流通现代化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根据英克尔斯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和我国的优秀标准等,给出了各个指标现代化水平的具体数值,建立了一个可以应用的商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三)王成荣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
分别从政府维度、企业维度以及消费者维度构造了一个城市商业现代化基本评价模型,V=f(x,y,z),对北京城市商业现代化进行了评价。模型中,V为总评价值,f为评价函数,x为政府维度评价因子,y为企业维度评价因子,z为消费者维度评价因子。其中政府维度从饱和度(反映城市商业规模及资源占有情况)、成熟度(反映城市商业的发达程度及商业资源的利用程度)、繁荣度(反映城市商业生态平衡状态及对外商吸引力与辐射力)、贡献度(反映城市商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公平度(反映城市商业环境的优化程度)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企业维度从人性化(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程度)、科学化(反映企业组织、经营与管理的科学程度)、效率化(反映企业经营的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大小)和社会化(反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消费者维度从安全度(消费者购物或接受服务过程中的安全程度)、便捷度(消费者购物或接受服务的方便程度与快捷程度)、舒适度(消费者在商业营业场所中感受到的舒适程度)及体验度(消费者购物或接受服务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与心理体验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四、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差距
现有研究认为,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差距主要集中于物质现代化层面和制度现代化层面。
(一)物质层面
1 流通业经营方式落后。流通业中传统的经营方式、业态仍居主导地位。从零售业来看,虽然超级市场日益取代了百货店的主导地位,但其规模和连锁化程度等方面与国际大型企业还有明显差距,同时,专业店、折扣店等新兴业态发展相对滞后,使流通企业无法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
3 流通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也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我国流通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才刚刚起步,POS系统、EOS系统、MIS系统还没有普遍应用。一些企业虽然安装了POS系统,但仅仅发挥着 计算 器、打印机和出纳的功能,而整体信息编制、市场预测等功能均未得到发挥,严重制约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二)制度层面
1 国有资本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非国有资本占流通业产业的比重高低可以反映流通业主体的多元化程度,流通产业作为一个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比重过高必然导致流通企业的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运行机制不活、行为不规范,从而与WTO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部分企业产权改革尚未完全完成,已改制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不合理,企业缺乏活力,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 流通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我国传统的流通业完全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知识单一、缺乏专业知识的流通当事人,与流通 现代 化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 经济 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缺乏人才资源战略规划,导致中高级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人员匮乏,流通业 发展 后劲不足;管理人才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中小型 企业 人才学历偏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管理人才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过分重视职业 教育 与培训中形式和数量,忽视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导致培训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整体效果不理想。
3 现代化发展进程极度不平衡。流通现代化必须考虑 中国 二元经济的存在及其发展趋势。中国流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东中西地区之间流通业发展差距大;传统流通业与现代流通业并存,呈现“二元结构”。
4法律 法规不健全,行业协会发展不完善。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期间,因此新旧制度的衔接不够完善,法制不够健全。政府以往出台的政策、法规等流通现代化发展条件,不适应进一步加快经济节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等多方面的迫切需要。同时,流通业行业协会发展不健全、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在行业发挥服务、自律、协调、监督的职能,使得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步伐减慢。
五、关于流通现代化的路径
针对我国流通现代化存在的种种问题,学者们对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可以归纳为物质和制度两个层面。
(一)物质层面的路径
1 推广连锁化经营。连锁经营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经营,进货量大,可以享受较大的价格折扣,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利益,是现代流通的主要经营方式。当前要在继续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的基础上,推动其从目前过分偏重超市业态的局面,向便利店、仓储商场等多种零售业态发展;从偏重直营连锁,向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多种形式发展;从偏重商品零售,向多种形式的连锁服务业发展。当连锁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时,可以考虑发展配送中心。配送中心集采购、储存、加工、包装和运送于一体,对于提高规模效益、节约社会成本、保证服务质量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从长期看,发展配送中心,是我国实现流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 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有效传递和优化配置的作用日益突出,无论是发展连锁经营,还是发展物流配送、 电子 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必须实现传统流通业的升级和改造,增加流通业的科技应用,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信息 网络 ,实现流通行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首先应建立“大网络”概念,加强统一规划,实现政府宏观调控。通过部门统一规划,采取联网的方式,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资源重组,按照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使全国各地流通企业都能方便快捷地随时查询和输入供求信息,进行网上交易。其次,应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应加强流通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和引导,在商业信息化、流通标准化、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等方面国家应给与科技经费支持。
(二)制度层面的路径
1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流通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科学 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型流通企业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经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产权的合理流动与重组,不断壮大其实力,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集团,为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为此,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科学管理落实到流通的每个环节,作到以管理出质量、出速度、出效益,提高流通方式的集约化程度。
2 注重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在拥有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加强现代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的学习,借鉴国外强势流通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有选择地为我所用,提升管理水平,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其次,要不断强化普通员工的职业培训,更新知识,使其能够及时掌握全球新型流通技术。再次,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思想,培养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最后,要改革工资制度和激励制度,采用员工入股或股权激励方式,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来,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关心企业的发展。
3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结合当地生产与消费的现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的差距,使现代化水平不断上升。在流通业较发达的地区,确定较高标准的现代化目标,采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相结合的经营形式,不断赶超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在流通产业欠发达的地区,要采取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经营方式和有力的组织保证,满足和促进消费者的合理需求,跟紧先进地区流通现代化的步伐。
4 发挥行业协会调节作用。政府应当给予流通企业适当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加大对流通业的资金、技术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将政府直接管理行业和企业的职能交由各种行业协会承担,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流通中的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政府通过财政、 金融 、税收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把管理重心放在政策的制定以及市场规划上,实现政府与协会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同时,流通业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流通国际化和流通现代化政策的支持,离不开保证流通业国际化发展规范有序的政策体系。因此,应加强法制建设,对涉及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以法律作为市场正常有序运行的坚强后盾,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六、简评与展望
综观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虽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仍有部分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索。
(一)简评
由上可知,学者们在流通现代化定义、内容、评价、差距及路径等方面,都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这些成果是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必将为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提供依据。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五个方面:
一是对评价指标的选取没有达成一致。从已有成果看,主要有三个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三个体系选取的指标内容和数量并不相同,最终导致的评价结果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现有部分研究将流通中的方方面面皆纳入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加大了数据采集的难度,降低了评价效率,不利于流通现代化评级指标体系在现实工作中的推广。
二是对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不一。大多数研究只是给予了定性的衡量标准,即使部分研究提出了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有的也是主观地确定了权重,客观确定权重的成果也没有完全地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三是可量化的评价标准还没有。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没有给出达到怎样的数据水平,就可以称之为流通现代化了。由于缺乏评判商品流通现代化程度的数量标准,因而无法衡量中国商品流通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平,也 自然 无法判断相应差距。
四是对流通现代化实际测评研究不够。很少有研究应用了数据分析,对我国流通现代化整体水平和各地区发展水平进行实际的评价,更没有系统评价的持续数据,难以流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五是主观评价多于客观评价。在探讨中国流通现代化存在的差距与路径研究方面,学者们大多从定性角度探讨现阶段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差距,造成个别发展路径的提出过于主观随意,缺乏定量的依据。
(二)展望
未来,关于流通现代化的研究逐渐转向评价方面,而评价研究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定性地分析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应用定量分析检验各指标权重的合理性;二是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出可量化的流通现代化评价标准;三是设计出既简洁概括又相对完善的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定量评价的可操作;四是可考虑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和各省各地区的横截面角度分别对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进行研究,既可以为中央政府制定流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又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提供参照。五是可考虑构建我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数,以使流通现代化评价在实践应用中更加清晰简洁。
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地评价我国流通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各地区发展的差距与水平。发现了这些真实的差距,自然可以描绘出我国商品流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按着这个路径匹配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就可以保障我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