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一、引言 回顾近二三十年世界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因而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出适应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
一、引言
回顾近二三十年世界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因而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出适应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Berliner,1986;Shulman,1986;Bereiter &Scadalia,1990)。合理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对教师的成功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师范教育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它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知识的建构,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许多国家认识到师范教育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关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设置。近年来,我国关于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颇为强烈,众多的学者已从理论、实践以及国际比较的角度,对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这无疑对我国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知识现状的定量分析,反思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育实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
对于学科知识,我们主要从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的运用及应用题等方面予以考查。从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科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以及应用题等方面的答对率(题目得分/总分)都在85%以上,说明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比较好的。
对条件性知识的考查,主要选取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涉及儿童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多个维度。从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掌握状况来看,除了“儿童发展”这一维度的答对率较高(84.2%)外,条件性知识的其他维度及总分的答对率,大部分仅在50%~70%之间,其中教学方法与策略、个体差异这两个方面则表现得更为不理想,答对率仅为43.8%和53.1%。说明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还比较差,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与学的理论、教学方法与策略、师生互动以及学生评价方面缺乏科学的认识,在目前的小学教师中还未形成一个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良好氛围。从教师培养的角度分析,这主要与传统的教师培养与培训大多是学科知识的教育有关,而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所占比率较少。
在实践性知识方面,我们主要从小学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与课堂冲突事件的解决两个方面进行了考查。从得分来看,实践知识两个维度的得分率大部分在60%~80%之间,其中在对课堂冲突事件处理方面的得分低于对教材的处理方面。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缺乏对课堂事件的灵活处理,在新教师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在与一些新教师的谈话中发现,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课堂管理感到心里没底。
从以上两项关于教师知识状况的实证研究来看,不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以及师范生,对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都不能令人满意。然而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中不可缺的部分,是教师职业独特性的体现。教师职业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具有其他受过同等学历训练的人所不具备的丰富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上。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性,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教学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具备丰富的条件性知识,懂得现代教育规律与全套教育教学技能,不仅是作为一名教师的特殊要求,也是教育对象的特殊要求。全美教育会的师范委员会在《我们时代的教师》(1948)报告中已提出,成功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了解不同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不同学生适宜的学习方式,教师还需要熟练运用品评学生成绩的能力,这是为人师的特定要求。从教育对象、特别是小学生来看,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形象思维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科知识以小学生易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应切实加强教师这两类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运用,进一步完善未来教师与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
三、目前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的知识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对反映教师职业独特性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相对于学科知识来说不太令人满意。审视教师知识的此种状况,我们不禁要回到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教育之中。在我国,师范教育是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师范教育的质量影响到教师知识的最初建构。然而反思我国目前的师范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育实习方面并未突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
(二)课程内容单一空泛,脱离实际
无论学科专业课还是教育课程,门类少,内容陈旧、空泛,脱离实际,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不大。传统的教育课程的典型形式是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为代表的“老三门”课程,学生学完这几门课的结果就是获得一个学分和几条抽象、呆板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难以达成师范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师范教育的着眼点应是通过各种训练,培养未来教师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为中小学输送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而教材内容的空洞,与其所要承担的教师职业训练的重任很难相称,教师的职业特性未得到明显的体现。
(三)教育实习时间短,流于形式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但目前教育实习的薄弱已成为师范教育亟待改革的一个环节。从教育实习的具体状况来看,一是时间过短。这一点与国外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显得十分突出。例如,美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包括:实地经验和教育实习。前者是学生集中或分散到学校中充当教师的助手、或批改作业,或组织学生活动,规定为150小时,即三周,除此还要参加为期15周的教育实习。英法等国家也都特别注重实践,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约有一半时间在中小学中体验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最近我国台湾地区的新制实习时间延长为1年。
更多内容请进入: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