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论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论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论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明确企业的目标.对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两个根本转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企业的目标(或企业管理的目标)是什么?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归纳起
论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论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论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明确企业的目标.对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两个根本转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企业的目标(或企业管理的目标)是什么?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归纳起来不外乎微观目标论和宏观目标论。前者包括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争取顾客“创造用户”、保值增值等等;后者主要指社会责任目标。我们认为现代企业的目标应建立新的宏观目标论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认为企业目标不等于企业财务目标(西方理论界许多人将企业目标直接作为财务目标),它们之间应是包容关系而不是等同关系。
一、企业目标随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
起源于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说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是西方经济学界的传统观点,时至今日这种观点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然而从历史上看,由于企业在各历史阶段的经济环境不同,这一目标又表现为不同的提法:一是生产论或产出论。本世纪2O年代以前,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这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产品匮乏、物资供 不应求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一般不成问题,从而企业利润就可以达到最大化。二是销售论。它从20年代后期持续到50年代,企业把销售更多产品作为管理 目标。这是因为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对企业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供大于求的经济萧条状 况使销售受阻,商品价值不能实现,销售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矛盾。说穿了,企业仍然是围绕争取最大利润这一目标来行动的,多种多样的营销术,如开展市场调查,进行市场预测,开发新产品,开展售后服务等等无不 是追求最大利润的手段和措施。三是争取顾客创造用户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销售目标的翻版。创造用户的目标无非是多销售产品。用户多了,销售收人多了,利润也就多了。可见以上三种不同提法都可归结为利润最大化目标,都是从企业微观利益出发的目标。由于利润最大化未能直接反映企业与投资人的财务关系,后来人们又用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或每股收益最大化来代替它,作为企业的目标。
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福利经济学派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都发现,企业作为“经济人”并不是荒岛上的鲁滨逊,而是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细胞,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追逐更多物质产品的矛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又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周围社会、广大用户和子孙后代都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总之,企业的活动应对社会负责,由此而产生的成本称为社会责任成本,为确认、计量这种成本,出现了会计学的新兴分支——社会责任会计。毫无疑问,杜会责任观念的导人,不仅大大丰富了管理学和会计学的内容,也使企业的目标从单纯追求微观利益(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结合方面转化,我们称这种管理目标为社会责任目标,它属于宏观利益企业目标(简称宏观企业目标)。
但是无论利润最大化目标,还是社会责任目标,都不能很好地概括现代企业的目标,都有其明显的缺陷。首先从利润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目标来看,它虽然较好地说明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说明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产权关系,但是这一目标明显是站在企业微观立场或投资人立场设立的,主要是反映企业与投资人的财务关系,从而忽视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与国家、与债权人、与内部职员及广大用户的经济关系。按照这种目标观,似乎企业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投资人创造更多的利润(或权益),而忽视了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细胞在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其他价值意义(如为国家提供积累,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等等),因此,将其作为企业的总目标是不适当的。至于社会责任目标,它虽然反映了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自私”缺陷,然而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责任财务关系毕竟不是现代企业的主要财务关系,若将其作为现代企业的总目标,既难以解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又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觉悟水平(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且有以偏概全之嫌。
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分解
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总目标,它的实现要依赖于若干具体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概括起来我们可将这个总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目标(或称企业目标子系统),它们共同组成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科学内涵。
(一)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问题。要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首先要解决和调配好企业的资源配置,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的配置。资源配置目标就是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或合理化。只有实现了这个优化才能实现生产效率的优化,促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财力资源配置上,借人资本与自有资本的比例应该适当,借人资本中长短期贷款的比例要适当、资金筹措综合成本力求更低,留存收益应占资金的一定比例等;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分流富余人员,实现减员增效,大胆吸收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使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配置做到协调合理,要牢牢树立人才意识;讲究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尤其要注意配备企业最高管理人员和中层机构的负责人;在信息资源配置方面,要建立起市场信息库、制造技术信息库、需求量和产销量信息库、新材料新工艺信息库、产品质量信息库、价格信息库、会计信息库等信息网络,尽可能收集整理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种信息,以便克服市场经济下由于信息失灵造 成的决策失误。
(二) 管理决策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管理科学。现代管理学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要素,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要素,管理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决策的科学性,而决策是由领导人作出的,因此管理决策与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 性关系极大。我国改革开放中无数企业能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扭亏为盈,无不与管理决策做到或基本做到科学化有关。所以管理决策的目标是科学化。
(三)成本目标。无论制造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凡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无不把成本管理作为 企业管理的重点来抓。早在1995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领导就明确提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的一个中心两 个重点的管理思想,突出了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一定的市场价格(或公允价格)下,努力降低企业的个别成本,是企业获取更大利润的源泉,尤其是那些原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50%以上的 行业,更是如此,邯钢的成功经验又一次生动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企业管理的这一基本法则。因此我们认为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谋求成本的最低化。
(四)产品质量目标。产品质量好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一观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质量好的产品(包括质量稳定、安全可靠、节能耐用、造型美观等)就能赢得顾客、“开创用户”,占有市场。它不仅是企业形象的代表,而且按优质优价的市场法则,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产品质量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企业应牢牢树立优质观,不断研究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质量更优化目标。’
(五)财务管理目标。如果说利润最大化目标作为企业目标欠妥,那么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则是恰当的。有人认为,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会带来许多弊端,主要是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可能不择手段,例如企业因考虑成本问题而不顾环境保护,在“产品质量上会偷工减料,还会引起企业“短期行为”等等,因而提出用股东权益(财富)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来代替它。我们认为这是换汤不换药。理由是:(l)实现每股收益最大化的前提是利润最大化,没有利润最大,每股收益(EPS)最大就不可能多(2)股东权益是股东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按我国财会制度规定,企业净资产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四个要素。其中股本是投资人已经投入企业的资本,如果不分发股票股利,它不可能“再大”,更无所谓“最大”;资本公积则来自股本溢价、资产重估增值和接受捐赠等,一般说它再大也不是企业本身的经营业绩所致;只有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西方称为留存收益)的增加,才是企业经营效益的表现,而这两方面又有赖于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可见将股东权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或财务目标都是欠科学的。其实。利润最大化恰恰说明了资本运动的本质和目的。马克思说,资本运动在于增值,它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他在产业资本循环公式中对资本的增值作了最精彩的描述:“G→W……P…W→G’”。这一公式准确无误地说明了企业财务目标就在于追求最后形成的G’要大于投人的 G,也就是说,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效从财务角度看,全部反映在这一撇(’)上了,而且它应越大越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应对利润最大化有正确的认识,那种不顾长远利益,只顾一时和眼前利益实现的利润最大化不是真正意义的最大化。我们所说的利润最大化是指能持续发展的最大化,滥用资源、短期行为等等理应在排除之列。
上述5个具体目标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资源配置合理化目标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和物质基础;管理科学化目标是企业行为的方向盘和导何仪;成本最低化目标是企业能在竞争中立足和发展的秘密武器,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源泉;产品质量更优化目标既是企业的“硬件”也是企业的“软件”,它与成本最低化目标共同组成企业产品的两翼;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是其他4个目标综合合力作用 的结果。资源、成本、质量、利润4个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管理的科学化和决策的正确性。这5个方面缺一不可,缺少一个,其他4个就受到影响和制约,最终受影响的是利润。只有实现这5个目标的有机组合,才能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最终实现。
以上不难看出,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财务目标只是企业目标的组成部分,它的实现是企业目标实现的有力杠杆。
三、价值最大化对财务关系的影响
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第一,从企业与投资人的财务关系看,随着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企业盈利能力呈现强势状态,在完税后净利润趋向最大化。按财务制度和股东大会规定,在提取盈余公积和留足留存收益后,其余部分可以现金或股票形式分派股利,毫无疑问,这时也就实现了每股收益最大化。这对股东们来说确是梦寐以求的,它说明股东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也说明他们物色的受托责任人(经理层)工作的成效。这一财务关系是企业最主要的财务关系,它的圆满处理不仅显示了企业的价值,进一步又能吸引众多的潜在投资人。第二,企业与债权人的财务关系。由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和现金的流人,表现了企业偿债能力的良好势态,对债权人的清偿会及时足额地完成,从而取得债权人的进一步信任,体现了企业的价值。第三,对国家而言,由于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应缴的各种税金都会及时缴纳,在国家面前体现出企业遵纪守法的形象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第四,对内部职工而言,由于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根据国家政策,在企业自主权范围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工资和职工福利,改善职工生活,这会增强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更加激发广大职工以厂为家、以厂为荣、厂兴我荣的工作热情,这是—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第五,对社会而言,一个坚持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应该是对社会负责的企业,按我国现有法规,应如数缴纳排污费、资源使用费等社会责任费用,未建造三废处理装置的应积极筹资建造,从而履行和实现对社会的责任。上述5个方面财务关系的正确处理,既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实现的结果,又反过来会促进下一会计年度实现新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使企业生产经营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