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哲学范文 > 三个代表 >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积极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09-28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一、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髓是搞好新时期财政工作的前提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作出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

一、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髓是搞好新时期财政工作的前提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作出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创造力的行动指南。

坚持“三个代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一贯思想。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地位。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我们党考虑所有问题,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最终检验的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要最终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强调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的要求,是一个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整体。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将三个方面的要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搞好新时期财政工作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职能,更好地体现“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

(一)财政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财政,是国家政权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手段。财力的强弱,对国家的强盛和安全会产生重大影响。雄厚的财政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稳定、安全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这一点江泽民同志进行了高度概括:“在我国,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税政策,努力做好财税工作,是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财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建立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体制基本框架,财政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国家财力逐步壮大。财政对国家建设的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支持了国家重大改革开放措施的出台和重要方针政策的实施,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体现了“要求三个代表的内在。”

1.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财政职能的关键在于是否反映了既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源配置和政府活动方式,以及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有效运行的适应程度。目前,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职能问题已有共识,即将其界定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增长、监督四个方面。其中,由于我国的市场仍不够完善,财政必须保持强有力的配置功能,以弥补市场配置能力的不足;分配职能强调所得的分配,即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以及内部进行分配,服务于社会性公平的目标;在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职能中,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同时兼顾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其中经济增长比稳定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是新时期财政职能所面临的挑战;另外,重新强调财政的监督职能具有重要意义,转轨过程中我国财政的监督已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监督的内涵,现在强调财政监督,是与财政职能的优化和转变结合在一起的。加强财政监管,才能保证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增长职能的顺利实现。

2.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职能的实践意义

(1)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宏观调控首要的目标是保持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为此,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在我国,除了履行财政最基本的职责外,财政配置资源还要对我国整个产业布局的形成、宏观产业结构的调节、国家主导产业及其支柱产业的选择等。通过政府财政的税收、投资、补贴、贴息等财政手段加以扶持。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客观上具有经济建设职能,需要参与经济领域的调控,这是未来我国政府财政配置资源的一个重要政策取向,也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个必要条件。

(2)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缓解社会供需矛盾,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财政在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方面,即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抑制经济波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要的是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通过财政来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中性的财政收支分配,来矫正无数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的收支活动所形成的不利结果,或者说是一种着眼于宏观经济的收支活动来调节无数着眼于微观经济的收支活动。为此,就要求摆脱单纯财政观点,不是就财政平衡来搞平衡,而应着眼于全社会的总量平衡。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通过减少政府需求和减少非政府部门需求来压缩总需求。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政策,应该说这是现代经济条件下政府理财和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政策思想。

(3)调节收入分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收入公平分配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般地讲,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就变成一种反向关系,即分配不公平会妨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在当前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如何克服建立一个既充满竞争、又充满关怀的社会是政府收入分配制度调节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财政是国家的一种集中性分配,在收入公平分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对低收入者的生活补助以及其它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从宏观上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促进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从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财政应该担当社会组织结构优化和社会思想文化优化的重要职责。社会组织结构涵盖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银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部门的机构精简,以及转轨时期如何保持社会个体与组织的有效联系。合理高效的社会组织结构对政府政策实施、经济有效运作的重大意义。至于社会思想文化,是与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在特殊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出了这种需要,良好的社会思想文化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的作用是不容易忽视的。

 

align='center'>

(三)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具有国家主体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1.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国家主体性

财政是一种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为了保证社会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克服市场机制运行的缺陷,必须实施各种公共活动,如国防、教育、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医疗保健、社会保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必须由政府出资,这些由政府出资进行的活动就构成了财政活动的内容。公共财政存在的依据就在于弥补市场的缺陷,而弥补市场缺陷的最终力量源泉来自政府,而政府是国家的代表。因此,从经济意义上说,国家的分配就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市场失灵之处就通过国家的分配来弥补。国家的分配即公共财政与弥补市场缺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正如市场有效与市场失灵是对立统一一样,国家的分配与市场机制既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在同一的社会形态和经济范畴内。财政作为分配关系与其他分配关系的主要个性或特点,就在于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权或政府,而非别的任何经济活动主体。

2.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国家是全社会公共利益的真正代表,决定了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人民性,它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决定了社会共同需要的空前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真实性、完整性。资本主义国家把资产阶级的需要说成是社会性共同需要,而社会主义把人民大众的需要作为社会共同需要。因此,与西方国家公共财政不同,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才具有真正的“公共”性。

3.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发展性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之所在。尤其是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总的来说还比较低,人口素质总体还不太高,需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使各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对此,财政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大对基础教育、基础科研、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只有这些方面都有所发展,才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因而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任务还很重。另一方面,我国国有企业还具有盈利性,还存在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这也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发展性。

三、以“三个代表”为行动指南,全面推进财政经济健康发展

(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财政支出范围应与政府的活动范围相一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资金也应逐步转移到满足公共需要上来,突出财政的公共性特征,逐步提高财政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问题。一是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逐步解决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对一些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包揽过多、不合理的补贴和投资过多等问题。二是努力保障国家政权建设、科技、教育、社保、农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需要。要将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所需的资金纳入预算,切实保证资金的足额到位;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搞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地方经济实力。

(二)发挥财政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能作用,建立周期后备预算动作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存在经济周期问题。围绕经济增长的偏冷或是偏热,财政应当按照经济周期规律的要求建立后备周期预算动作机制。经济过热时,将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和为降低需求而减少的一部分财政支出留作储备;经济过冷时,启用这部分储备刺激经济增长。这个结余预算就是宏观调控预算,这项储备也可称为财政周期性后备预算。另外,也可通过实施部门预算管理,将优化组合而集中的部分资金用于预算储备,在一定条件下再用于有关部门的支出。当然,周期性储备预算也应当按照财政职能的要求。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或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市场竞争创造外围条件。总之,建立这样一种动作机制。可以充分运用财政杠杆调控经济,最大程度的实现财政职能的要求,推动经济发展。

(三)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一是要将目前的“三条保障线”转化为失业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两条保障线”,把企业的责任逐步转化为政府的责任,通过社会化的中介机构来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二是要建立统一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实行省级统筹,同时要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是要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体系,实行社会保障待遇的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障对象由社区统一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及职工必须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财政部门也要积极筹措社会保障资金。要继续探索新的征管模式,提高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率,扩大覆盖面;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通过多种途径,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监督检查,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确保社会保障资金专款专用。

(四)依靠科技提高财政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要充分认识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意义,在政策上、资金上、工作上支持科技扶贫。第一,较大幅度地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用于科技扶贫的比重,加大财政支持科技扶贫的力度。适当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科研部门和科研人民开展对贫困地区资源利用开发的研究以及贫困地区总体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思路的研究,帮助贫困地区做好发展规划和选择确定支柱产业。第二,扩大财政支持科技扶贫试点范围。通过试点,探索财政扶贫资金规范化管理的途径,更主要的是,以科技为先导,通过一定的财政资金投入,帮助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支柱产业,提高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劳动力素质,提高贫困地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不仅要使现有有贫困人口在2000年底前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要使贫困地区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步入持久、快速发展的轨道。第三,深化贫困地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工作要求”等措施,鼓励、支持、推动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开展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开展技术培训。对于到贫困地区开展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要在资金上予以资助,并通过设立项目,建立项目责任制,把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与脱贫挂起钩来,把科技人员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逐步建立起为扶贫开发服务的科技服务组织。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zhexuefanwen/sandaibiao/134622.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