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一、活动主题:培养操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目标: 1、使课堂中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开辟一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2、优化教学过程,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加
一、活动主题:培养操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目标:
1、使课堂中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开辟一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2、优化教学过程,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3、通过活动,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使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4、通过这次活动,本组每位老师参与听课和磨课,创设善于研
究、乐于实践,敢于探索的教研氛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展示时间:年月7日上午9:00——11:00
四、活动地点:电教室
五、活动参与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六、各阶段活动安排:
(一):查找“操作课”相关理论,并进行理论学习。
(二):备课、试教、组内交流。
(三):研究课观摩,提供研讨素材。
(四):自我反思。由授课教师对自己的设计,谈想法。(主要针对教学方式)
(五):交流研讨。
研讨问题:
(1)您认为在这节课当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操作课教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您觉得效果如何?
(2)您觉得在操作教学中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谈一谈您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举例说明)
(六):本次活动总结。(发言人:校长)
(七):整理资料、形成总结。
七、展示阶段:月7日
1)活动流程安排:
四年级活动五年级活动六年级活动活动展示评议总结
2)会务安排:
活动主持:校长
活动记录整理:教研组长
签到资料发放:教导主任
八、活动经验小结:
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老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探讨了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并到实际生活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
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实践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校的一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小熊分饼的情景,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提出半个饼该怎样表示的疑问,然后顺利地引出分数的教学。这里我们的教师就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操作模仿转化为探索性、创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分一分的操作活动支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2、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在让学生进行操作的训练过程中,我们教师并非无目的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而是尽量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参与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3、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学生自愿参加,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让学生用四根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叫学生再把拼成的长方形拆开,看长方形的周长和长与宽的关系,让学生在拼、拆的过程中自己得出计算长方形的公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设计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上,而且还体现在每一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操作、画图、收集和整理数据、探索身边的实践问题等活动,促使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各年级的教师积极探索了注重课前调查立足课堂教学、强化课后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前、课堂、课后三段时间进行了重点研究。在这三段时间中给学生更多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让他们在调查、操作等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自身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的探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