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最美家风传承三代 “后坝好人”周应娥善诚一生

时间: 2020-07-18 04:02:35 来源:最美家风传承三代 作者: 最美家风传承

7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双林镇后坝村。走进周应娥家的时候,她正和家里帮工的村民一起扯布头做工。她穿着朴素,总是笑眯眯的,在人群中并不打眼。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婆婆,却一直不求回报地帮助村里的困难家庭,悉心照顾了村里一对孤苦母女17年。

周应娥在家里做工

周应娥今年71岁,是双林镇后坝村的村民,年轻的时候爱拼,不怕吃苦,在船上卖过家具,也曾走街串巷卖过棉被,用一双手实打实地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17年前结缘,“今后我来照顾你”

在双林镇福利中心,周应娥正在帮陈福珍整理衣服,随后又剥了一个橘子,将橘肉一瓣瓣放进陈福珍的嘴里,周应娥的女儿周新芳则在一旁摆放从家中带来的午饭。

眼前这一幕,对于双林镇后坝村村民来说并不陌生。17年来,周应娥一直义务悉心照顾着陈福珍,将她视为亲人,为其洗衣翻被、请医送药。

17年前,后坝村北塘自然村的陈福珍失去了丈夫,只剩4岁的女儿与自己相依为命。由于智力障碍且身患残疾,陈福珍的世界随着丈夫的离世变得一片灰暗。家里骤然断了经济来源,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实现。

得知情况后,一向热心肠的周应娥来到了陈福珍家里探望。原本沉默安静的陈福珍突然拉住周应娥,咿咿呀呀地比划了半天,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周应娥见状,宽慰道,“你不要担心,今后我来照顾你。”

一句承诺,就这样划下了十几年的羁绊。“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只是多两个人吃饭,多摆两双筷子呗!”周应娥笑着说道。

多年如一日,孤苦母女有了庇护伞

周应娥和陈福珍并不在同一个自然村,两村之间相隔1公里。“在家里烧好菜后,我就骑三轮车到陈福珍家里,给她们送过去。”周应娥说。由于陈福珍不会使用家电,她就通过展示和比划的方式,手把手教她煮饭,家里没有米油了,她就给母女俩及时添置上。

久而久之,两人之间也有了一门“独特的语言”。“一般她指着什么物件,我就能大概猜出意思。”周应娥说道。有一次,陈福珍家里的电饭锅坏了,急匆匆地来找周应娥,着急地指了指厨房里的电饭锅。周应娥明白了她的意思,想着陈福珍得做晚饭,便顶着38℃的高温坐公交车到镇上买了电饭锅。没想到路程太远,周应娥一来一去的,自己差点中暑。

“不过,家里人都很支持我,女儿和女婿都觉得,既然是我自己赚的钱,去做什么都可以,更何况是帮助别人这样的好事。”周应娥说到此处,神情有些欣慰和骄傲。家人们也常常会买一些生活用品去接济陈福珍母女,村里有谁家遇到困难了,也会想办法伸出援手。

善诚家风传承三代,绵延17年大爱

几年前,周应娥的女婿冯纪明突然发现家里的凉席和电风扇都不见了,打听后才知道竟然是岳母将这些东西全送到了陈福珍家中。“当初真想劝她,但回来看到岳母肩上因为扛电风扇有了两条印痕,自己也不好说什么。”冯纪明哭笑不得,看到岳母这般认真重情,自己也就决定要将这份善心传递下去。

这些年,陈福珍家里缺东西了或需要帮忙了,周应娥无一不上心。逢年过节还会自掏腰包给她们准备新衣服和生活用品,母女俩有谁生病了也是周应娥忙前忙后地照顾,甚至陈福珍女儿的学费,周应娥也资助了很大一部分。

善诚家风的浸染,将善心同样传递给了周应娥的两个孙女。孙女们同样践行着这份“爱的承诺”,知道奶奶经常会救助有困难的村民,工作后常会给奶奶发爱心红包,也会时常去看望陈福珍。周应娥的孙女周青青说道,陈福珍对外人很怕生,唯独对奶奶很亲近。不少邻里都叫奶奶是“后坝好人”。

这一段情谊,既无血缘关系的羁绊,更无世俗关系的牵扯。周应娥以十几年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以爱与善“炖煮”了一份浓浓的人间真情。不仅如此,这份善心与真情还不断地传承给下一代,在时间长河中,始终坚定着善诚的方向,扬起最美家风的传承之帆。

最美家风传承三代 “后坝好人”周应娥善诚一生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