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走进文物修复工作室,揭开云居寺珍贵经书经板重生之路

时间: 2020-07-24 12:03:28 来源:走进文物修复工作 作者: 走进文物修复

在云居寺珍贵文物修复成果展上,首次亮相的明代纸经和清代龙藏木经板吸引了无数观众。

残缺修复前

残缺修复后

是谁能让“沉睡”了几十年的208卷明代纸经和203块清代龙藏木经板,从虫蛀、裂隙、糟朽、变形、发霉,到焕然一新……记者走进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室,揭开了这批文物背后长达4年的重生之路。

劫难辗转破损后落户云居寺

走进云居寺药师殿北配殿,展柜内陈列着清代龙藏木经板。经板旁的图片,暴露了它修复前的老样子:断裂、发霉、缺损、字迹模糊……这是历经了怎样一段岁月?

云居寺文物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续晓玉说,“我们珍藏的22000余卷明代纸经和7000余块清代龙藏木经板,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经辗转来到云居寺的。”

专家研讨修复技术

据考证,龙藏木经板是清代皇室下令,刊刻于1733年至1738年的一部佛教典籍丛书。刊刻完成后初存故宫武英殿,乾隆朝末年迁入柏林寺存放。1966年,经板由寺内迁出存放于寺外临时搭盖的大棚内。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由于临时大棚简陋粗糙,致使这批珍贵文物长期受到水浸雨淋,加之虫蛀、重压等伤害,损毁非常严重。

1982年7月,为抢救这一批珍贵文物,经板被移至智化寺,由北京市文物局保管。1987年10月,经板被运抵大兴区韩营古籍印刷厂进行刷印。1989 年2月,改移至云居寺存放,至1991年1月,经板被全数运至云居寺。1993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石刻博物馆重印《龙藏》,之后出于长久保存的考虑,将大部分经板存放到了昌平十三陵文物库房内,云居寺只留下少部分。

从那时起,这些珍贵的佛经在专人的看护下,在云居寺的库房和藏经阁里“沉睡”。直到2016年,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签订了《云居寺明代纸经、清代龙藏木经板保护协作意向书》,开始对两宗文物开展科学化、规范化的保护工作,这些纸经和木经板也开启了它们的“复生”之路。

复生修复时连大气都不敢出

2019年,修复师王治涛带领着20人的专业修复团队,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专家的指导下,承担起了云居寺里的500卷明代纸经的修复重任。

走进20℃的恒温恒湿修复室,俯在桌前的王治涛正在用手中的小镊子轻轻地将破碎的纸经一点点拼起来。渐渐地,王治涛的额头上渗出了一层薄汗,两名助手一边擦汗和安全防护,一边负责递上工具……

纸经修复现场

“历经数百年的一册明代纸经,经页全都脆化了,一点风,甚至喘一口气儿,它就被吹碎了。所以,修复它们时都要戴上双层口罩。”放下手中的工具,王治涛说,“修复师就是‘文物医生’。在我的眼中,需要修复的纸经就像是一位病人,身上可能有水渍、断裂、絮化、虫蛀等多种顽疾。正在修复的这本纸页脆化的经书,病得更重,就像是患了粉碎性骨折。修复就是给病人做一台手术,拼接操作就是接骨一样,要又轻又准,还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

记者了解到,一页纸经的修复必须一次性完成,所以修复一开始,就不能停下来。因此,修复师常常在桌前一坐就是大半天。直到处理完成,才能喝口水、喘口气。

测量纸张厚度

王治涛说,修复一页经书,事前的准备要非常充分,有时要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就拿这批经卷和经板来说,从2016年文保团队的专家们开始研究,仅纸经和木经板的基础病害调查就长达一年半的时间,然后编制修复方案和论证,直到2019年初,第一阶段的修复工作才启动。可在正式修复前,还要对纸经或木经板“体检”,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才进入繁琐的修复工作,整个过程中,要历经灭菌杀虫、经文色牢度测试、颜料加固、酸度检测、脱酸、污渍清除、配纸、染色、封面封底保护、揭经页、修补经页、喷水压平、装帧等十余道工序。这些过程,全部都要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下来。

走进文物修复工作室,揭开云居寺珍贵经书经板重生之路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