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劳动慰藉心灵,杭州一位75岁老太太在农科院种麦为乐,年轻人都比不过她
时间: 2020-07-22 08:02:44 来源:双手劳动慰藉心灵 作者: 双手劳动慰藉那时,杨家村的姑娘都嫌本村男人穷,纷纷外嫁。
大家最喜欢嫁的是附近杭钢一带的工人,因为嫁过去就不用继续务农了。
周家其他三个姐妹,也都嫁到杭州其它经济好些的地方,只有周阿姨一个留在家里,招了上门女婿。
说是上门女婿,其实就是她在萧山的表哥。
表哥家有五个兄弟,家里种地不缺人手。
于是,两家人商量好,17岁的表哥过来给周家帮忙干农活,之后他再没离开过这个家。
3】田野里的沙沙声,这就是老人们青春的歌
上世纪80年代,杨家村分产到户。
周阿姨家分得6亩田地,家里依旧种着水稻和苎麻。
只是姐妹们那时都出嫁了,家里主要劳动力就剩下周阿姨和丈夫两个人。
水稻只种了2亩地,是自家人的口粮。
苎麻种起来卖给国家,虽然收入不高,但也可以补贴家用。
另外,家里房前屋后还养了些鸡、鸭、鹅,还有猪和羊。
牲口自家舍不得吃,都是拿去市场上卖的,一头猪可以卖50元。
当年,杨家村有个社办企业,是生产电风扇的。
白天,周阿姨就去厂里做喷油漆的活,早晨和傍晚回家种地,这样一干就是15年。
早年,农科院也在杨家村种过地。现在,院里北面挨着铁路高架的地,过了高架,就是杨家村地界。
村里的地多年前征用了,但周阿姨老早听说,省农科院里还有人在种地,只是人家暂时不缺人。
周阿姨心想,自己种地这么多年,农活再熟悉不过,在厂里喷油漆不自在,倒不如去农科院干活来得爽快。
左等右等,院里终于放出要招工的消息。
周阿姨记得,那天自己和村里几个小姐妹兴冲冲跑去院里应聘,一晃已经13年过去了。
后来,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农科院在城里的田也越来越少。
农科院又去海宁建了新的基地,农忙的时候,周阿姨就跟着专家两头跑,春夏收麦,秋冬播种。
在院里当临时工的日子,虽然收入不高,但周阿姨过得忙碌而快乐。
阿姨不缺钱,但她想,只要自己还干得动,就要一直这样做下去。
干活时吹着风,听着麦田里的沙沙声,这仿佛就是周阿姨青春岁月的旋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