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丽克,你可以这样阅读她

时间: 2020-10-13 06:28:47 来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作者: 诺贝尔文学奖

柳向阳指出,格丽克早期被称为“后自白派”,但是又超越了自白派。“哪怕从人生层面来讲,格丽克都非常伟大。自白派几个大诗人都结束自己生命了,普拉斯、安妮·塞克斯顿,包括约翰·贝里曼都是这样子,很可惜。格丽克超越和克服了这些,成功把这些东西转化为艺术了,这真的非常伟大,对我们的人生也非常有启示”。

“毛毛虫变蝴蝶。”柳向阳如是形容格丽克持续超越和克服自我的人生。

柳向阳觉得,《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这一本诗集,很能体现格丽克在诗歌创作上的成长。“这一本是把她最早的诗跟最晚的诗放在一起,对比非常强烈,早期的诗感觉是‘疼痛’的,后面会弱化一些;她慢慢找到了古希腊神话这个面罩,前面只是零散地用,后来就用得很老到、熟练了,前后的语言变化也非常明显”。

回归古希腊传统,在柳向阳看来是格丽克诗歌创作很珍贵的一大特质。“诗歌本身是跟现实比较遥远的,它表达的是我们理想方面、精神方面的追求,如果我们再去想这个东西有什么时代意义和好处,这就完全偏离了整个诗歌的本源意义。理想层面,我们肯定希望回归到非常伟大的传统和起点——希腊这个起点非常伟大,我们应该回归”。

格丽克获诺奖,名字为很多中国读者所知。柳向阳觉得,大家若能因此去翻一翻她的诗歌,这也是好事情。同时,他提到,还有一些“冷门”诗人,比如他翻译的杰克·吉尔伯特,在美国算边缘冷门诗人,但翻译后国内读者会惊呼:“美国还有这么好的诗人?我都没听说过。”

就和10余年前默默翻译不被市场看好的格丽克诗作一样,柳向阳的心态一如既往——“没关系,我自己喜欢,自己天天做这个事情。”

策划编辑管鲲鹏:格丽克是一个“成长型诗人”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当晚,很多网友都用了“冷门”“爆冷”的形容词。得知她获奖消息时,管鲲鹏也感到很意外和吃惊,虽然几年前也萌生过“她该得诺奖”的念头。

2016年5月,世纪文景“沉默的经典”系列第二辑推出露易丝·格丽克《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中译本,这是其作品的首度引进。作为丛书策划编辑,管鲲鹏形容当时的出版过程是“周折但不麻烦”。

确定引进格丽克的作品,是管鲲鹏“偶遇一个好诗人的诗集”后的直观决定。当时的管鲲鹏正在为“沉默的经典”系列丛书组稿,打算寻找一些作品优秀但引进并不充分的诗人,在译者范静哗的推荐下,管鲲鹏“遇见”了露易丝·格丽克。看过作品后,管鲲鹏很受触动,后续的事情似乎变得顺理成章起来:联系正在翻译格丽克作品的译者柳向阳,向出版社提选题,就出版事项来回沟通打磨。

出版“冷门作者”的诗集并不容易。尽管早已获得普利策奖、美国“桂冠诗人”等闪耀荣誉,露易丝·格丽克在中国的认知度很低。“像这种读者没有产生期待的诗人,你把她弄过来,就是给出版社找事。”管鲲鹏觉得,最大的困难是要过自己这一关。

管鲲鹏笃信,格丽克的诗是好东西,要出版,但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同样需要考量。“明白的人会知道这个东西好,但是别说挣钱,能保本就不错,甚至可能直接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尽管担心销量,但管鲲鹏不忍心放过。“这种明知亏本的事得干,也得让大家觉得好歹有个指望,尽量降低成本。”好在大家十分配合,《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收录了格丽克当时的几乎全部诗集。

在管鲲鹏看来,格丽克是一个“成长型诗人”。早期作品中充满了尖锐、激烈和情绪的张力,后期则加入了明亮和温暖的事物,层次也随之丰富起来。在2009年出版的诗集《村居生活》之后,过去诗歌中“个体情绪抓住不放的劲”突然被放下,视野变得开阔。“写得很开阔很明亮,就好像我跟这个世界和解了,我跟自己也和解了。句子忽然间变得很长,比较平淡,但你读了之后会觉得这也非常好”。

管鲲鹏认为,格丽克不停地在成长,很自觉地在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状态进行改变。相较于“一条道走到黑”式的原地打转,格丽克每个阶段的写作都不相同,但完成度都很高。“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这点我觉得是一个成熟诗人很重要的素质,而她是做得特别明显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丽克,你可以这样阅读她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