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晚报君评戏:由《十品半村官》看淮剧“传帮带”

时间: 2020-09-01 12:50:35 来源:晚报君评戏:由《 作者: 晚报君评戏:

由阜宁县淮剧团排演的《十品半村官》,刚刚参加了本届淮剧艺术展演月公演。在赢得观众叫好的同时,阜宁县淮剧团的历史流脉、薪火传承,同样值得业界同仁的关注和简介。本期“晚报君评戏”栏目,就由《十品半村官》谈阜宁县淮剧团乃至整个淮剧的“传帮带”。

在我国,戏曲界的“传帮带”与别处略有不同。新中国成立前,正是由于班主制、养女制时期坚持戏曲“传帮带”,才打开一个家族四五代人连续从事戏曲事业的局面,专业化、传承化之路就此开辟,“梨园世家”之名也由此而来;公私合营后,国营制下的戏曲人才培养由地方政府领导,依靠资深老艺人的“传帮带”,剧团委培的戏曲新秀“科班出身”,进团后勇挑大梁。

阜宁县淮剧团的“前世”烙着“传帮带”印记。民国七年(1918年),三可子艺人陈玉赓在组建“陈四班子”,阵容齐整,堪称苏北一带的大班,诸多淮剧名家在这个班社孕育成长。班主陈玉庚系男旦,坚持“传帮带”,先后培养王恒和、徐桂芳、何叫天等多位优秀淮剧人才;公私合营后(1955年),陈四班子在阜宁组建成阜宁县淮剧团。令人震撼和感动的是,淮剧界五朵戏剧梅花有三朵出自阜宁(祖籍阜宁,阜淮培养),尽管他们获此殊荣时,已纷纷离开阜淮在新团体筑巢,但值得铭记的是,漫漫求艺途中,他们在阜淮渡过艺术稚嫩期,这些阜淮老艺匠们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依旧以“传帮带”之力为他们托举起未来的艺术之路。或许,陈玉赓、许金藻、马惠珍、耿一飞、华美琴、陈龙珠(艺名“十三红”)、王林童、邓修喜、李孝天、华晓玉等阜淮艺匠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只在《淮剧志》和淮剧博物馆留下印记,但这些淮剧艺匠为淮剧的传承赓续事业做出的贡献是永恒的,更是值得铭记的。

阜宁县淮剧团的“今生”更像一出“凤还巢”的大戏。昔日在该团受教的淮剧艺人,纷纷回团培养指导下一代。陈四班子的后人、国家一级演员李阜生,离巢三十年,在阜淮编创《十品半村官》之际,毅然选择“飞”回去,反哺参演、指导新人;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王书龙(曾任阜淮团长),离退休后选择归巢,致力于为阜淮新秀传道受业解惑。

放眼淮剧界,致力于“传帮带”的团体和艺匠不在少数。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项目传承人张云良先生,耄耋之年收徒传授“三公”(包公、令公、关公)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项目传承人裔小萍先生,古稀之年桃李满梨园,“裔小萍传习所”不仅致力于业界传帮带,还将传承帮助对象扩大至票友群体;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梁伟平(阜淮走出来的梅花奖),多年来坚持培养淮剧新秀,定期为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传授戏曲知识与专业技能;淮剧伉俪、梅花奖得主陈澄、陈明矿夫妇,将传帮带视角聚焦至苏北淮剧团体,开办表演人才培养班,为东路和西路淮剧团体的20名淮剧新苗输送艺术养分。

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年代,不管是何种形式,以“传帮带”培育戏曲新苗一直是戏曲团体、戏曲前辈的重任,而“传帮带”赋予戏曲团体气质与内涵,也是艺匠必备的一种美德。

作者简介

李林彦,出身梨园世家,现就职于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新媒体播音主持岗位。

参与“盐城新地标、网红打卡地”有奖互动

审核 征跟东

编辑顾善济

晚报君评戏:由《十品半村官》看淮剧“传帮带”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