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的哥……他们为何都选择为古籍“续命”?
时间: 2020-08-19 15:18:42 来源:聋哑人、的哥…… 作者: 聋哑人、的哥95后、聋哑人、的哥……他们为何都选择为古籍“续命”?
作者:岳依桐、李昱寰
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中心,一栋不高的小楼“隐藏”在繁华商业之中,这里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楼里40余位文物修复师在人来人往的热闹景区,日复一日静静做着同一件事:修复文物古籍。
“隐藏”在繁华商业中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供图
这些文物修复师中“卧虎藏龙”,有年轻的“95后”,也有改行的出租车司机,还有被评为“成都工匠”的聋哑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文物古籍延续“生命”。
黎彦君清洗古籍书页上的污渍。王磊 摄
该中心创始人彭德泉介绍,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于2008年正式成立,截至2019年底已经完成20000余件/册字画、古籍、拓片、碑帖等文物的修复工作。“南方气候湿热,纸质文物不易保存,我们的初衷就是‘抢救一本是一本’。”
“95后”文献修复师:这个职业是我心中的“月亮”
拍照留证、检测PH值等数值后,今年23岁的文物修复师黎彦君小心翼翼拆除一本纸张泛黄、遍布虫蛀痕迹的民国时期古籍的装订线,用扁平竹片分离粘连的纸张,再为每一张书页编码……这只是古籍修复的前期准备工作。
未来1到2个月时间内,黎彦君要一张一张修复这本70页左右的古籍,每一页都需经过用温水清洗污渍、用厚薄相同的手工宣纸对破损进行填补等至少12个步骤才能完成修复。
黎彦君正在为书页编码。王磊摄
黎彦君是四川巴中人,大学的专业是师范教育,“那时候家人觉得这个专业更好就业。”黎彦君笑道,但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她一直想从事相关的行业,后来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深受触动的她选择成为一名文献修复师。
黎彦君清洗古籍书页上的污渍。王磊 摄
2017年,黎彦君加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从学徒做起,经历9个月的学习期,通过层层考核,才真正入职。3年时间过去了,黎彦君逐渐成为一名“老手”,也开始“带徒弟”。今年年初,她还在全程被监控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份机密文件的修复。
黎彦君用竹片将粘连的书页分开。王磊 摄
谈及每日的工作,黎彦君眼中露出幸福的光芒,她说:“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以前根本想象不到能修复比我年龄大得多的文物。在历史长河中,能够为保存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做出贡献,我觉得非常荣幸。”
文物修复讲究“修旧如旧”的原则,黎彦君介绍,岁月给文物留下的痕迹本身也是一种意义,而文物修复的目的就是延续其“生命”。“我们老师说过,一件破损的文物就像一个癌症晚期病人,我们没法让它恢复如初,就尽量帮它延续‘生命’,争取未来能找到更好的方式来保护它。”
黎彦君正在修补古籍。王磊 摄
文物修复师工作繁重,但工资却不高,每月约3000元的工资仅够黎彦君生活,但这位长相可爱的年轻女孩却将文物修复师作为终生职业看待。“如果大部分人都去追求‘六便士’,那么总要有人追求‘月亮’。这个职业就是我的‘月亮’。”
聋哑人文物修复师:世界无声心怀热爱
来自凉山州冕宁县、今年28岁的陈亚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最“安静”的文物修复师。在这个岗位上,她已经坚持了7年。作为一名聋哑人,陈亚每日面对着无声的世界,也全身心沉浸在文物修复工作中,与这些饱受岁月浸染的文物古籍进行心灵的“交流”。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