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我们是认真履职的中国医生

时间: 2020-08-18 07:16:25 来源:我们是认真履职的 作者: 我们是认真履

“大家通过电视看到的是抗疫工作的有序以及获得的成功,这是各行各业的人默默付出和努力的结果,我们也是其中的一环。一路走来,我们更坚定了做好感控工作的心。”李六亿说。

健康的守护神

夏金根几乎每天都要进行高风险操作。

帮患者吸痰、辅助建立人工气道,还要每天评估患者气道,了解气道里分泌物的量、颜色和性状,以便采取一定措施帮助患者排除口咽部一直到下呼吸道里的分泌物。

夏金根是国内最早培养成长起来的呼吸治疗师之一,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呼吸治疗师这个新兴而又十分重要的职业成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可靠力量。他们,被称为“离病毒最近的人”。

“我们工作的核心就是保证患者呼吸和气道的安全,一旦患者有所好转,要加强对其呼吸功能的康复锻炼,帮助他们尽早脱离呼吸机。”夏金根说。

他还记得和同事们刚到武汉转运患者时的情景。那时要转运一个患者是非常困难的,医院里已经做好了分区,要转运患者做检查,医护人员必须把患者推到病房楼外。带着注射泵、氧气瓶、呼吸机,还有各种监护设备,相当于把整个ICU的所有设备都搬出去,并且推着这些设备在室外走一两公里。

守护群众健康离不开扎实的专业能力。夏金根介绍,对于呼吸治疗师来说,目前没有规范的培训,更多的是依靠自己摸索,查文献,在临床中不停地规范,一点一点提升能力、积累经验。

比如,呼吸机是ICU里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设备。呼吸治疗师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经常调整呼吸机的参数,不然可能引发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增加病死率;对患者气道的管理不能依赖用药,而应该想办法把气道中的分泌物清除出去,把气道管理做得更细致;给患者戴上无创呼吸机后,要有人在床旁盯着,检查面罩漏不漏气,帮助患者咳痰;患者做气管插管,给气囊打多少气也是有严格要求的,打多了就容易导致气道黏膜缺血坏死……“简单的一个操作就能影响治疗的效果。”夏金根说,必须有责任心,才能把临床工作做好。

每当看到患者嘴里插着管子,还冲医务人员竖起大拇指,或者微笑着摇摇手,夏金根觉得做医生“真是挺好的”。

心灵的疗愈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援鄂医疗队副队长葛庆岗分享过几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片段。

1月26日晚上,医疗队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武汉机场。冬天的武汉非常湿冷,空荡荡的机场里只有这一架专机。落地后,医疗队马不停蹄赶往他们的主战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那里都是奋战多日、疲惫、双眼中充满着血丝的同行,空气中还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医疗队员们难免紧张、害怕。

到达驻地,召开国家医疗队紧急工作例会,讨论隔离病房的改造。“同济医院曾晓勇副院长嘶哑着嗓子忙碌着,栗护士长带着大家楼上楼下奔跑着,领呼吸机监护仪、输液管等物资设备,这一幕幕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葛庆岗说,“从乔杰院士到普通一线医生护士,从大到最危险的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等治疗,小到生活护理洗头洗脚,医学的传统和传承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

同事、同行们无声的行动给了医疗队员力量,安抚了他们焦虑的心情,队员们很快就进入“战疫”状态,并且将这份爱的力量传递下去。

有一天,一位患者对医疗队员说,我住院好几天了,特别想吃热干面。医疗队员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一天后从驻地带了一份煮好的热干面,同时手写一张卡片:“北京炸酱面希望武汉热干面早日康复。”之后,医疗队员们用自制的彩纸剪切绘制出了大量的交流鼓励卡片,以此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医护人员每天都会到病房里跟患者面对面沟通交流,解释病情,也及时发现了很多患者的顾虑。一个女患者家里有个4岁的孩子,由于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不愿意吃饭,她很焦虑,无心治疗。医护人员就跟这位患者谈起了自己离开家里1岁的孩子来到武汉支援的经历。两位母亲倾心沟通让患者慢慢打开了心结,开始配合治疗。

疫情慢慢得到控制,爱心仍在各处传递。

家国情怀的传承人

我们是认真履职的中国医生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