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那些追卫星的00后

时间: 2020-08-17 07:15:57 来源:那些追卫星的00 作者: 那些追卫星的

“这或许就是科学的态度。”吴昊煜说,卫星不像汽车火车——它们都在地面工作,坏了可以找人维修,而卫星不一样,一旦飞向太空,以目前的技术和条件,难以派人上去修复。

这些道理是他从卫星专家那里学来的。他说,这就要求航天工作者必须具备严谨的态度,要尽可能地把所有的突发情况,在地面上“想好”,这就是航天“双想”里的“预想”,做预案——这也是他从航天人那里学到的。

梁韶鑫在参与过程中,发现了另一个细节:在测试结束后,需要对卫星进行密封处理,这时工作人员使用精密仪器进行操作,而每操作一步,都要“拍照留念”。

“这样做不耽误时间吗?”梁韶鑫问一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柏坡号”科普卫星总指挥、总师白照广。白照广告诉他,给每一步操作都拍照存档,是工作人员操作的必要程序,一旦卫星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可以借此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

白照广告诉记者,西柏坡号科普卫星的研制分为6项任务,其中光学遥感相机、可编程教育载荷和西柏坡精神资料搭载都来自中学生的提案。通过深度参与的模式,学生们从卫星任务分析、方案设计、产品研制、整星集成测试与试验、卫星发射、卫星在轨操作和管理、载荷应用等方面全面了解微纳卫星的研制过程。

“整个过程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搞航天容不得一点差错’这句话,是一点都没错。”鹿泉一中学生沈琇维说。

她至今记得一次教训:任务中,她因为保存文件时没有加文件后缀,导致程序不能进行。文件没加后缀,这件事在整个卫星研制过程中并不起眼,但就是这件小事,让她和同学白忙了一上午。

一旁的卫星专家安慰沈琇维,并送给她4个字:学会归零。归零思想指定位准确、机理清楚、故障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这正是沈琇维和同学发现文件没加后缀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同样可以应用到我的学习当中。天上的星星没有那么容易摘得,我们需要把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去,去踮脚摘星辰。”沈琇维说。

加入献身者前赴后继的滚滚洪流之中

参与卫星研制期间,这群来自石家庄的中学生,去过廊坊、北京、烟台,还有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体验。

在烟台一个卫星厂房,周京慧再一次看到“西柏坡号”这颗卫星,当时卫星已经基本成型,她和同学需要对卫星的太阳能帆板进行灵敏度测试。

在进入太空之前,卫星的太阳能帆板一般是折叠的,只有进行测试时,人们才能亲眼目睹它展开的过程。在那里,周京慧按下测试按钮后,帆板立刻展开了——就像弹开一样,速度非常快。

一旁的卫星专家告诉孩子们,太阳帆板之间是用一根线连接的,电阻发热后熔断,就展开了。

在北京一家科研院所,周京慧跟着科学家学习基本的卫星研制原理,起初她有点跟不上节奏:“STK9是啥,怎么都是英文,一点也看不懂,有的词用软件也翻译不出来,还有那些参数,之前一个没听过,看着一堆不知道意义的参数,我甚至想要放弃……”

跟着老师做完一遍,她对软件还是一知半解,叹了口气,准备关电脑,这时身后传来卫星专家的声音:“再做一遍吧,不懂就问。”

在白照广看来,真正动手实践起来,可能和孩子们原本想象的有所不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点认知上的落差,可能会帮助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这段经历会不断激励参与项目的学生们。”白照广告诉记者,学生们来到研制现场,真正参与到研制工作中来,能够看到中国航天人是怎么工作的,他们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大力协同,什么是航天精神。这些既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也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探索的兴趣,播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眼下的“西柏坡号”科普卫星已经发射升空,按照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工程的规划,未来还将发射第三颗、第四颗中学生科普卫星,而这两颗卫星则由太原进山中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试验团队参与研制。

“这就像接力一样,我们中学生也可以把一颗颗卫星送上天。”参与“西柏坡号”科普卫星研制的中学生张鹏翱说。在工程日记中,他写下这样一句话:“浪潮总在向前奔腾着,而能作为其中的浪花一朵,加入到献身者前赴后继的滚滚洪流之中,骄傲,自豪!”

那些追卫星的00后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