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4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现状及表现形式。文章从文化的物质、协调、组织、情绪四个层面结构入手,分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差异对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特殊影响,并提出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实现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

[摘要]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现状及表现形式。文章从文化的物质、协调、组织、情绪四个层面结构入手,分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差异对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特殊影响,并提出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实现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活动。面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公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明确要求,确立了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成长的根本遵循。

一、文化多样性之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的特殊影响

(一)在物质层面文化上

1.生存生境的偏远、闭塞。与汉族相比,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分布在高原、山地、农区、牧区,这些地区基本处于偏僻、边远和闭塞之地,而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大多来自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这种难与外界交流的生存生境造就出民族学生普遍较为封闭、安逸、保守的心理特质,一旦跨人大学,远离熟悉的生境,走向竞争更为激烈的陌生环境时,民族学生就表现为视野比较狭窄,与人交往也较为被动,常常感到孤立无援,他们的心理定势及心理平衡被打破,代之以大量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失意、压抑、沉默寡言、心理封闭等不良心理,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不自觉地滋生出自卑、嫉妒、不满和抵触情绪。

2.经济类型的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经济类型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由于经济类型的单一、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而上大学作为一种高昂的投资,高额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进一步造成民族学生家庭的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高校最主要的经济贫困弱势群体,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上大学不仅带来了生活的艰辛,更使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学生常常会出现两种表现:第一,因交不起学费而滋生自卑感,增加了精神压力,主要表现为恐怕被人看不起,畏缩不前、悲观失望,不敢与人交往,不愿参加社会活动;或陷入抑郁、苦恼之中,容易形成抑郁型人格,出现某些精神病症状,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等。第二,看见有钱学生高消费感到不公平,出现不平衡乃至仇富的不良心理,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对同学排斥、对家庭不满、对社会抱怨等情绪,而且还可能因极端仇富而诱发系列偏激行为。

(二)在协调层面文化上

1.民族语言的排抗效应。一般说来,一个民族总有它独特的语言――母语,很多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是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教育,母语思维单元联系网络已在大脑中形成,并保持着高度备用状态,而由于母语排抗效应的现象,尽管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母语与汉语双轨应用的双语制教育普遍存在,但任何一门外语,不管你学得多么好,只要你在本民族生活,那就只能是辅助工具,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使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虽然不成问题,但在大学阶段全面接受汉语教学、系统掌握专业课程就出现了一定难度,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会不自觉地将汉语言首先转化为本民族语言进行理解,通常表现出思维缓慢、理解片面、题意不清、用词不当等状况,这无疑会对他们各方面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造成学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2.风俗习惯的独特多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以非强制性的手段协调着该民族的生产与生活。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生活习俗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适应困难,在进入大学的初期会表现得分外突出和强烈,直接地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少数民族学生不得不做出日常生活习俗的部分改变以达到与主流文化的融合,这种改变必然带来民族学生心理上的痛楚,因为这是对学生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的一种冲击;风俗习俗的差异还带来民族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摩擦、障碍,以至于表现出敏感、回避、恐惧,不自信,以少与人交往甚至不与人交往的方式来寻求自我保护等,使交往的范围狭小,容易造成心理封闭,甚至形成人格分裂,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在指导层面文化上

1.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文化价值观是民族成员所共有的对事物的基本评价体系,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少数民族学生总是会潜意识地把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和认知结构作为认知依据开展生活、学习、交往等,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一旦进入到大学,从熟悉的民族文化地区走到日新月异的主流文化社会中来,就使自己处于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两种文化强烈碰撞的交汇点上,而成为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之一。其实对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认同汉文化并非是同化于汉人的过程,而是“认同与反叛的双重过程”,两种文化客观存在的差异以及对差异的主观认知必然会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在的和外在的心理冲突,表现出自卑或自傲、困惑、焦虑、抑郁、攻击性、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问题,对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生涯发展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2.民族教育的距离。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知识、教育与发达地区及内地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尽管大都是家乡的佼佼者,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享受降分录取政策步人精英荟萃的高等学府的,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表现出知识基础较差,汉语熟悉程度和灵活运用不够、对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适应困难、对教师授课难以准确地把握和吸收等诸多弱势,但最终仍然要按大学的统一标准进行教育评价,这无疑给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造成知识掌握不到位,学习成绩跟不上,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自卑感、失落感和孤独感,心理变得焦虑、紧张甚至抑郁,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退学、逃避等倾向。 (四)在情绪层面文化上

1.民族认同上出现了冲突。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要迅速地适应、融入到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中去,然而他们内心尚缺乏一种对汉文化真正的心理认同感;另一方面,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母文化,使他们认识到保护和发展自我文化的紧迫性,这种文化认同上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冲突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学习及习俗等方面均出现较长时期的适应困难,出现不同程度地回避、不自信、恐惧等交际障碍,他们更愿意与本民族的学生交往,交往范围比较狭小。

2.国家认同上出现了困惑。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外敌对势力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我国青少年思想和文化的西化、分化渗透,特别是妄图利用宗教、民族问题分裂我国民族地区,而民族学生由于偏远、闭塞的生境影响,接触面较狭窄,加之一定程度上受本民族宗教思想的影响,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比较缺乏,因而抵御外来不良思潮影响的能力较差;对社会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等缺乏理性的分析,容易滋生怀疑和困惑;关心国家进步,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但对全球一体化、世界局势、党的民族政策等世情、国情又缺乏了解,以至表现出消极、淡漠、排斥心理,因而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出现两难情绪,造成民族学生的心理困惑。

二、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实现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一)正视文化多样性,在教育理念上倡导尊重与平等。尊重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不分优劣、一律平等;尊重民族学生已养成的个性化的心理特征、人格品质;以平等的态度教育不同民族地区的学生,调动民族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根植文化多样性,在教育环境上营造良好的多元文化氛围。学校要有意识地优化、创设具有多元文化理解气息的学校教育环境,让民族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自己处于一个相对接近的民族文化生活环境而快乐与幸福;同时,也可激发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学生的自信心,调适民族学生的情绪状态,培养民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立足文化多样性,在教育策略上创新工作思路。

1.创新学习内容,倡导美美与共,树立民族学生健康的民族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研究,不但要融人多元文化知识的教育,养成学生美美与共的心态,去理解、尊重、欣赏主流文化及他民族文化,积极促进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间、民族学生与民族学生间的交流,努力消解彼此间的排斥心理;还要融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乃民族生存之本,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

2.重视民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微观分析,进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帮助民族学生树立乐观自尊、热情宽容、自信开朗、主动积极、认真独立的良好心理素质、人格特征,引导民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一是充分认识民族院校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基于多元文化差异的特殊性要求,重点探索如何让民族学生能够敞开心扉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实现心理需求;二是配备一支拥有多元文化素质的心理教育、咨询与辅导专兼职教师队伍,对民族学生开展理解性的服务与诊疗,真正践行人文关怀;三是尊重各民族学生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人格特征,开辟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项咨询,有效疏导、化解、矫正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2]冯刚.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服务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5.

[4]吴锡改.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与针对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56-59.

[7]蒋敏.主流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调适面面观[J].贵州民族研究,2010(6):173.

[8]黄理泰,王华生.略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174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70574.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