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攀枝花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困境及对策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 文章分析了攀枝花城市建设中的失地农民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心理、社会等层面的诸多困境。提出解决的对策:失地农民主体需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政府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全社会需消除偏见,给予失地农民关怀和帮助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攀枝花城市建设中的失地农民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心理、社会等层面的诸多困境。提出解决的对策:失地农民主体需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政府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全社会需消除偏见,给予失地农民关怀和帮助。以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过上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城市化进程;攀枝花市

一、引言

近年来,攀枝花市由于兴建新城区、水利设施、高速公路、康养旅游度假区及采矿等导致的失地农民数量正在急剧增加。这一群体的出现背离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初衷,正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不能予以适当的解决将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由于攀枝花是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城镇人口数量远高于农村人口数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729731人,占60.10%,乡村人口为484390人,仅占39.90%,是四川省除成都市以外唯一一个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城市),因此,较其它城市而言,攀枝花失地农民的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还是相对较小的,他们属于这个城市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还鲜有人关注。总的来说,攀枝花失地农民在失地后表现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都不强。面对突变的社会生活环境,很难及时地转变观念,进行自我调整。多数人不能主动参与市场化就业;不能积极构建和拓展社会关系网络;缺乏学习文化、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失地农民在城市适应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加以认真对待和研究,提出解决之道,以便这些城市新移民能够尽早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攀枝花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困境

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是指农民在失地后,面对城市生存环境而在生活、工作、社交和心理等方面产生的认知变化和做作出的行为反应,主要分为经济层面的适应、心理层面的适应和社会层面上的适应。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和传统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给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造成了一系列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层面的适应困境

经济层面的文化适应就是指失地农民为了获取生存资源、权力及生活的保障,求得物质生存而采取的各种目的性行动。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寻求新的生活来源是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步。攀枝花失地农民在这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土地征用过程中利益受损;就业难、社会竞争压力大;被社会保障体制边缘化。

在生活因暴力征地或补偿不合理而陷入困境时,大多数失地农民缺乏维权意识和维权途径。他们要么忍气吞声,要么采取过激行为。攀枝花市几个县、区都曾发生过农民因拆迁问题和警察发生激烈冲突,警、民各有伤者的恶性流血事件。无论孰是孰非,此类情况的出现只会加深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增加政府开展征地和安置工作的难度,损害失地农民的利益,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就业难、社会竞争压力大。就业是预防失地农民陷入贫困的最佳途径,而攀枝花失地农民再就业却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失地后,农民需要从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由于失地农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如攀枝花失地农民中有一部分是彝族人,他们甚至不懂汉语,难与外界沟通,使得他们难以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如在建筑工地当搬运工等这类劳动强度大,报酬低的工作。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转移就业岗位不足。攀枝花的地理位置较偏远,人口少、商业氛围不浓,有些被征土地更是远离市区,这就导致失地农民就地安置岗位不足。三是多数人持“等政府安排工作”的消极想法,甚至是不愿意就业。据仁和区太平乡的乡干部反映,当地有些失地农民一次性领到失地补偿金后就开始参与赌博,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把钱挥霍一空后又回去找乡政府耍无赖要钱。还有一些失地农民习惯了悠闲、自由的农耕生活,面对现代企业有组织、有纪律的严格管理产生出畏难情绪而不愿就业。甚至部分已就业的失地农民也会因为不适应而辞职或被企业解聘,再次成为失业人员。

(3)被社会保障体制边缘化。农民在失地的同时也失去了农民身份,但并未同时获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待遇。在社会保障方面,虽然四川省政府也根据中央精神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为失地农民提供保障,但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宣传力度不大和实际操作中的漏洞和疏忽,很大一部已转为城市居民的失地农民还不能被及时纳入到城市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系中,这就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2、心理层面的适应困境

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不仅要面临外部环境适应问题,还面临着内部心理适应问题。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农村和城市在生存空间、文化体系上存有巨大差异。失地农民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否通过自我调解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自身与环境到达新的平衡将决定他们今后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攀枝花失地农民进城后在心理层面的表现主要有自卑、失落、怀旧、心里不平衡、对未来充满忧虑等。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是社会和谐。

3、社会层面的适应困境

社会层面的适应主要是指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互动的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的适应。城乡二元制不但造成失地农民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还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冲突,使得农民与市民在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差异。

对于失地农民来说,与土地的分离意味着他们将面临从以土地为媒介的传统血缘依附型模式向以业缘、物缘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资本模式转型的挑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他们面临着极大的适应困境。一方面,受劳动力市场的排斥,他们一时无法建立起以职业为核心的业缘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因受到集中安置政策和楼房式生活的影响,他们缺少与城市居民或其他失地农民的互动,严重阻碍了新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形成。

价值观的差异影响了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行为选择。从整体上看,失地农民应保有自我封闭、轻视竞争、安贫乐道等传统价值观,这与城市倡导的开放、进取和自律的价值取向是完全对立的。因此当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他们原有的价值观会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强烈排斥,他们在生活中处处碰壁,进而对城市价值观产生抵触情绪,无法融入城市生活。

生活方式的滞后同样阻碍着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因长期受到以土地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失地农民在劳动、生活作息方面的适应体现在从散漫简单到紧张多元的过渡。有调查显示,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上,绝大部分失地农民选择聊天、打牌或看电视,仅有1.8%的人会选择学习知识技能。由于居住方式的改变,当失地农民搬进了现代化小区后,他们还面临着对城市居住空间的适应、邻里关系的调适、对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识别等诸多问题。失地农民自身内在的文化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快速适应城市生活,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存有明显的滞后。

三、提高失地农民文化适应性的对策

要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适应性就需同时从主体、政府、社会等几个层面同时采取措施,突破城市适应的困境,提高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1、失地农民主体需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素质

阻碍失地农民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固有的传统思想观念。失地农民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谋求生活出路。同时还要丢掉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通过参加培训、读书看报、上网等方式获取信息,加强知识储备,更新生产技术,从而实现由农耕技术向工业化生产技术的转换;由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同时,失地农民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逐渐扩大社交范围,与城市居民交流思想,改变生活方式,构建市民价值观。

2、政府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首先,政府应当针对失地农民的守旧思想、抵触情绪和迷惘状态,展开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大力宣扬国家的“三农”政策和“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培养他们的开创进取精神和对城镇化的信心。其次,政府需要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端正态度,鼓励再就业和理性投资,以杜绝利用补偿金炫富、赌博、放高利贷等不良之风,帮助他们塑造“城市人格”。再次,在政策设计上要多出台有利于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以及用人单位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的优惠政策。例如,攀枝花市西区政府就在2009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三个突出”在征地移民工作中取得实效。所谓 “三个突出”即:首先突出 “促”。集中精兵强将,深入征地工作一线,采取专业队伍仪器勘测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政策宣传和严明法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政策宣传和基本情况调查,全力促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征地、补偿和拆迁协议的签订工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保障。其次是突出“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扎实开展采空沉陷区移民工作,把采空沉陷区移民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保民生”的重要标准。再次是突出“惠”。“从惠及失地农民、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认真解决因安置房建设缓慢、养老保险不完善等涉及民生的征地遗留问题……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科技文化、职业教育、实用技术、操作技能等培训,有效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适应能力;出台了《西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率先在全市执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按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标准,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范围。” 再如,仁和区普达村90%的农户因建设“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项目被征用了土地,成为失地农民。针对失地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就业难,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十分迫切等问题,前进镇的相关负责人争取到市、区人社部门就业培训专项资金支持后,与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一道为失地农民免费举办了为期一个月花卉园艺、电工技能培训。此外,市、区有关部门还为他们举办了“家门口招聘会”,共有11家用人单位和5家培训机构,为村民提供了酒店服务员、游乐场售票员、机械操作员等600余个就业岗位及家政、康养护理、美容美发10多个工种的培训,让农民拥有一技之长,“失地不失业”。

3、全社会需消除偏见,给予失地农民关怀和帮助

要消除社会偏见才能让失地农民被城市社会接纳。在此方面,大众媒体和社区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像以《攀枝花日报》、《攀枝花电视台》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应当率先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公平客观地评价进城农民;加强对农民身上吃苦耐劳、善良淳朴等优良美德的宣传;加大农民对城市建设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方面的报道;引导市民客观认识农民,消除偏见,从心理上接纳失地农民。其次,要大力发挥社区的沟通作用,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推动社区原有城市居民与新增失地农民之间的互动,让失地农民能够分享城市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再次,国家需大力倡导社会关怀。失地农民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对于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2] 徐树雄.失地农民出路在哪里[J].共产党人,2011(11).

[3] 杨肖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迁移行为模式及其决定[D].沈阳农业大学,2009.

[4] 唐荣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

[5] 董栓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优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 http://www.panzhihua.gov.cn/zfxxgk/zdcq/tdzy/31653.shtml.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63130.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