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晏婴:司马迁愿为之执鞭的春秋名相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晏婴曾辅佐齐国的三个君主,那就是灵公、庄公和景公,而在齐景公时期最长。他的言行常给人以教益,千百年来为之传诵。 忠于君主,正直为人 齐庄公是一个比较昏庸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晏婴曾辅佐齐国的三个君主,那就是灵公、庄公和景公,而在齐景公时期最长。他的言行常给人以教益,千百年来为之传诵。

忠于君主,正直为人

齐庄公是一个比较昏庸的君主,开始时有一段时间对晏子的意见还能接受,因而常赐给他官爵和食邑。后来他越来越不信任晏子,在这情况下,晏子交回了官爵与食邑,退出了朝廷。

晏子离开朝廷时,坐在车子上发出过一声长叹,接着又会心地笑了。他的驭手很是纳闷儿,就问道:“先生为什么又叹气又发笑呢?”晏子解释说:“我叹气是可怜我们这位国君,他终究会遭到灾祸的,我发笑是高兴我会避免这场灾祸!”

过了些时日,齐庄公越来越胡作非为,他竟与掌握实力的大臣崔武子的妻子有着不正当的关系,因而崔武子设计在家里杀死了齐庄公。

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晏子听到消息后,就赶到了现场,他站在崔武子的门外。随从问他:“是要为君主殉死吗?”晏子说:“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去死?”手下人又问道:“那就逃亡吗?”晏子反问道:“难道是我的罪过?为什么要逃亡呢?”

接着他讲了一番道理:“君主如果是为国家而死,那我们臣下就为君主而殉死;君主若是为国家而逃亡,那么作臣子的也该逃亡。现在不是这样呀,我怎么殉死和逃亡呢!”

说完,晏子勇敢地走了进去,他头枕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号啕大哭,极尽哀伤,然后站起来,跺了几下脚,就走出去了。有人对崔武子说:“干脆杀了他吧!”崔武子却摇了摇头说:“他是人民尊敬的,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杀死齐庄公后,崔武子便和另一个大贵族庆封拥立齐庄公的异母兄弟杵臼为国君,这就是齐景公。为了巩固权势,他们用武力把满朝文武驱赶到太公庙里,威逼大家歃血盟誓以效忠他们。稍有异议,即被处死。已经杀了7个人,气氛十分紧张。

轮到晏婴了,他义愤填膺地发誓说:“我只忠于君主和国家。凡为虎作伥者都不会有好下场!”崔武子非常生气,他用剑顶着晏婴的胸膛,命令他重新发誓。

一个心腹悄悄地对崔武子说:“别干糊涂事呀!您杀庄公,是因为他无道,国人反应不大;若是杀了有名的晏婴,可就麻烦了。”崔武子只好释放了晏子。

由此可见,晏子不仅有一定的预见,而且绝不愚忠,他要看国君是为自己还是为国家来决定自己的态度,他既勇敢、正直,而且又很理智。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书中很多篇幅记载了晏子对国君的进谏,他对国君的错误行为,总是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时犯颜直谏,坦诚批评;有时又幽默诙谐,委婉规劝,他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得失,从不随声附和国君的意见。

晏子对此有着明确的看法。《左传?昭公二十年》和《晏子春秋?外篇第七》都记载了这样的事:有一次,齐景公外出打猎后,和晏子在一起谈话。这时梁丘据也驱车来了。

看着心腹之臣梁丘据的车马,齐景公感慨地对晏子说:“我手下的人不少,可是只有梁丘据与我才很配合,才和谐啊!”

晏子一听,摇了摇头说:“大王,您和梁丘据只是相同而已,哪说得上和谐呢?”

齐景公很不理解地问道:“‘和’与‘同’难道不一样么?”

晏子肯定地说:“当然不一样呀!‘和’就好比是做羹汤,用水、醋、酱、盐、梅来煮,烹调鱼和肉,去掉鱼肉的腥味,使味道鲜美。五味调和,喝了以后,就非常舒坦。这又如同演奏音乐一样,由各种声音组成,那音调、节奏、清浊、刚柔等互相配合,非常优美,听了以后,使人舒畅,这才是和谐,叫做和啊!”

接着晏子话锋一转,说道:“君臣之间也一样:国君认为可行,而其中有不可行的部分,作为臣子,指出那不可行的,而促成那可行的;国君认为不可行,而其中却有可行的部分,那么臣下进言,指出那可行的部分,舍弃那不可行的部分。这样,才可以做到君臣同心,政通人和。到了这个地步才叫做‘和’啊!现在梁丘据可不是这样。您说可以,他也说可以;您说不行,他也跟着说不行。这就好比是做羹汤,只是在水里再加水,谁还愿意喝呢?这就如同用琴瑟演奏音乐,老是发出同一个音调,谁还愿意听呢?所以这只是‘同’而已,根本谈不上‘和’啊!”一席话,说得齐景公无言以对。

晏子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和”与“同”表面看没什么差别,而实质上却大不一样。

正因为晏子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所以他能正确地处理君臣关系,他绝不因为君主的地位而违心去奉承他,他耿直做人,总是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与独到的见解。

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在晏子治国理政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主张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他主张薄赋敛、罢徭役,以减轻人民负担;他主张减省刑罚,反对杀戮无辜。他总是劝告齐景公要重视人民,关心民众。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也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让人民富裕安定,很困难吗?”

晏子回答说:‘说来也容易。君主节制私欲,人民就会富裕;公正地处理诉讼,人民就会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还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谋划以后,要让事情一定实现;想做的事,一定要让它做成。有什么办法吗?”

晏子回答说:“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这意思是,谋划的事要合符道义,那就能实现;做事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就能做成。晏子的这些话都强调要重视人民。

有一年齐国连下大雨17天,洪灾严重。然而齐景公依然饮酒作乐,而且“日夜相继”。晏子多次奏请救灾,却被齐景公拒绝了。晏子就只好将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灾民,把车马、器物放到路旁供灾民使用。又再次去见齐景公,提出意见,齐景公只得下令,开仓救济灾民。 有一次,齐国下了三天的雪一直没有放晴,齐景公穿着狐狸皮制的大衣,在观赏着雪景。晏子到了后,齐景公对晏子说:“真奇怪呀,大雪三天,怎么不太冷呢?”

晏子看了一眼齐景公说:“真不冷吗?”接着他很严肃地说:“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晏子就借这机会,告诫国君:你自己吃饱了,穿暖了,安逸了,还要想到有人在挨饿,有人在受冻,有人在劳苦,要设身处地想到那些穷困的人。

据《左传?昭公三年》记载,有一次,齐景公因晏子的住宅靠近集市,嘈杂喧闹,要给他换一处环境幽静的住所,没想到却被晏子谢绝了。晏子解释说:“我继承祖业住在这里就已经过分了,哪还要再换房子呢?况且住得靠近市场,也能得到一些消息。”

齐景公笑了笑说:“是呀,您家靠近市场,该知道物价的贵贱吧?”晏子说:“那当然知道呀,现在是踊贵而履贱。”这里“踊”是假腿、假脚那一类东西。“履”是鞋子。意思是假肢、假脚很贵,而鞋子就便宜。因为当时齐景公滥用刑罚,动辄就砍掉犯人的脚或腿,这样受刑的人就只得装上假脚或假肢,因而市场上“踊”的价格暴涨。齐景公听了,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从此减轻了刑罚。可见晏子利用一切机会向齐景公进言,劝他省刑罚。也因为这事后来就形成了“踊贵履贱”的典故。

齐景公贪图享受,常常大兴土木。有一个时期,齐景公修筑正寝台,三年没有停止;接着又修建大的宫室,两年也没有完成;没多久又开始修筑通往邹地的驰道。齐景公这种无休止的兴建工程,费力费钱,民不堪命。晏子便进谏说:“百姓太劳累了,您也该停止些徭役啊!”齐景公回答说:“等修完了驰道再停止吧!”

晏子摇了摇头,说道:“君主把百姓的财产都搞尽了,自己最终也得不到利益; 把人民弄得精疲力竭,自己最终也得不到快乐呀。”他举从前楚灵王不爱惜民力而遭到人民反对的事例作证,劝告齐景公赶快停止这些徭役。齐景公最终接受了。 正是晏子的规劝与努力,使齐景公在享乐上有所收敛,使齐国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使齐景公没有成为过于昏庸的君主。

廉洁从政,自奉俭约

晏子虽身居高位,但一直提倡廉洁,因此对齐景公的奢糜享乐极为不满,多次犯颜直谏或者借机规劝。据《左传?昭公十年》和《晏子春秋》记载,齐国统治集团中有栾氏、高氏与田氏和鲍氏几个大贵族,有着尖锐的矛盾。栾氏与高氏想要驱逐田氏与鲍氏。这两大集团都想要找晏子,晏子都予以拒绝。

后来田氏与鲍氏胜利了,栾氏与高氏只得逃往外国。就在这时,胜利的田氏打算分掉逃走后那两家族的财产。就在这时,晏子却出来制止,说这不符合制度,你一定要把对方的财产交给君主。他对田氏的田桓子明确地说:“且婴闻之,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栾、高不让,以至此祸,可毋慎乎!”这意思是:我晏婴听说过,廉洁是政治的根本,谦让是道德的主体。栾氏、高氏不谦让,因而遭到了这样的祸患,难道可以不慎重么!可见,晏子对廉洁的重视,他把廉洁看作政治的根本。

晏子不仅从思想上重视,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中一直注意节俭。据《史记?管晏列传》中载:“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这意思是说晏子生活节俭,而且身体力行,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的宰相,自己吃饭没有两样以上的肉食,妻妾不穿丝绸的衣服。以晏子的地位与身份,做到这样这确实很不容易,在当时官场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有一次,晏子在吃饭,齐景公派人来找他。晏子便留下来人一起吃。由于饭不够,结果两人都没有吃饱。来人回去后,把情况说了说,齐景公很是惊讶。于是立即派人给晏子送去了一笔钱表示慰问。没料到晏子却辞谢了。齐景公又派人送去了两次、三次,但晏子一直坚辞不受。

齐景公为此召见了晏子,对他说:“从前,我祖先桓公曾赐给管仲很多的土地、财物,他都接受了;现在,我送给你的,怎么就不接受呢?”

晏子诚恳地解释说:“我听说过一句古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据我琢磨,管仲自然是贤人,是智者,而他接受封p,可能就是那千虑之一失呀,我虽愚钝,也可能是那千虑之一得啊!”齐景公听了后,就没有再勉强他。

还有一次,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去见晏子,正巧晏子在吃午饭,他亲眼看见餐桌上肉食很少,回去后,就把情况反映给了齐景公。第二天,景公就划出了一块土地要封p给晏子,晏子又是一再地谢绝。晏子坦诚地对齐景公说:“人有了钱而不骄傲的是很少有的,贫穷而不怨恨的也是很难的。我能够在贫困的情况下而不怨恨,是因为我以贫为师啊!您赏给我土地,就是把这老师看得太轻,而把封赏看得太重,是没有好处的,请允许我不接受您的封赏。”

曾经拥有实权的大贵族庆封逃亡国外,齐景公就把庆封的封地分给大臣们,晏子分得了北殿边上60个邑,可是晏子却一再辞谢。有位大夫对晏子说:“富足是人们都盼望的,您为什么偏偏要拒绝呢?”晏子又讲了一番道理,最后说道:“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意思是说,利益超过了规定,就会因此遭到祸害,我不敢贪多求得利益,这就是所说的遵守规定。

多谋善断,智慧超群

晏子还是一个极为聪明,善于辞令,巧于应对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有时以机智、诙谐的言辞,有时以戏剧性的行为,办成了一些很难办的事情。

有一个“二桃杀三士”的典故,充分体现了晏子的智慧。

齐景公时,有三位勇士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捷,他们有的救过齐景公,有的率师征服他国,开拓过疆土,都是很有功劳之人。他们结为兄弟,自号为“齐邦三杰”。齐景公对他们曾有过很高的奖赏。他们荣誉多了,人也就变了。三人仗着有功劳,有勇力因而骄横无礼,逐渐成为了国家安定的隐患。晏子对此非常忧虑,想除掉他们,又担心景公不允许,反而会结怨。有一天,鲁国与齐国有外交活动,齐景公宴请鲁昭公。酒至半酣时,晏子奏请齐景公后,取来金桃为两国结盟祝贺。园吏送来六个新鲜的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气扑鼻”。依照礼法,齐鲁两国君主各享用一个,双方的相国各用一个,盘中还剩下两个。晏子奏请赏给功劳大的人,于是就赏给了这“齐邦三杰”。公孙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荐,晏子肯定了他们的功劳,将两个桃赐给了他们。田开疆不服,也因功自荐。晏子评定田开疆功劳最大,但桃已赐完,只好等到来年再奖赏。田开疆认为自己功劳最大而没受赏是一种耻辱,于是冲动起来,挥剑自杀。古冶子和公孙捷也冲动起来,感到愧疚,也自杀身亡。晏子凭着智慧就用两个桃子消除了齐国的隐患。

晏子还是一个著名的外交家,他多次出使晋、楚、吴、鲁等国,总能机智地应对。最著名的就是出使楚国。楚王针对晏子身材矮小,想侮辱他。当要进人楚国都城时,守城的官员不让晏子从大门进入,而让他从一个小门进入。晏子诙谐地说:“出使狗国才能从这种狗洞进,我该从哪里进呢?”楚王无奈,只好让人打开大门,迎接外宾。

又有一次,楚王接见晏子时,故意问道:“你们齐国真是没有人吗?”

晏子一听,就反击道:在我们都城临淄,人多得很!“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谓无人?”楚王听完,故作惊讶地说:“既然齐国这么多人,那怎么选派您这样的(矮个子)人来我们国家呢?”

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人的原则是:对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对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的人去。我是最不中用的人,所以就只好派到贵国了。”

楚王宴请晏子,当宴会进入高潮时,突然让几个武士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从主宾席前经过。楚王故意大声地问:“这人是干什么的呀?”

武士响亮地回答说:“这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注视着晏子说:“齐国人真是善于偷盗么?”话音刚落,满座官员都哈哈大笑。

晏子马上站起来,严肃说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就是橘子,生在准北就成了枳子,叶子相似,味道却不相同,原因就是水土不同呀。这人在齐国不偷盗,而在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偷盗么!”楚王听完,十分尴尬,他的算计又落空了。

面对楚王蓄意的戏弄与侮辱,晏婴却不恼不怒。他从容应对,妙语连珠。你取笑我身材矮小,我回敬的是我出使的国家太差;你诬蔑齐人善于偷盗,我用橘树变枳树的事实来说明是你楚国的影响。态度上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语言上幽默诙谐,轻松活泼。晏子的机智善辩,很好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晏子不仅在辞令上决不让对方得逞,而且在行动上也能随机应变。

有一年晋国想进攻齐国。为了探清情况,派了大夫范昭出使齐国。在齐国欢迎范昭的宴会上,范昭借着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把您的酒杯给我喝杯酒吧!”景公让侍者把酒杯递给客人。范昭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就在这时,晏婴对侍者呵斥道“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因为按礼节,君臣应该各自用自己的酒杯。范昭用齐景公的酒杯喝酒显然是对齐景公的不尊重,目的在于试探齐国有没有反应。而这一阴谋却被晏子识破了。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了情况,认为齐国有晏婴这样的贤臣,进攻齐国,没有胜利的把握,因而使晋平公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

孔子听说后,称赞晏子说:这真是“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啊!晏子就是这样敢于揭穿对方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与利益。成语“折冲樽俎”就是由此而来的。

综观晏子的一生,确实是一位贤能的宰相。无怪乎西汉的司马迁在《管晏列传》的结尾中由衷地感慨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说,假如晏子还在世,我就是拿着鞭子为他赶车也是心甘情愿啊!可见司马迁对晏子真是无比的尊崇与敬仰。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62914.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晏婴:司马迁愿为之执鞭的春秋名相"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