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我国古籍著作方式的源流演变及类型辨析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关键词:[HTK]古籍;著录方式;源流;类型 摘要:[HTK]古籍著作方式复杂多样,一些名词概念与现代图书的习惯提法多有不同。文章分析了古籍著作方式演变的源流,例析了古籍著作方式的类型。 [KH*3D] 收稿日期:2015-05-04 作者简介:[HTK]邓维维(1981―),

关键词:[HTK]古籍;著录方式;源流;类型

摘要:[HTK]古籍著作方式复杂多样,一些名词概念与现代图书的习惯提法多有不同。文章分析了古籍著作方式演变的源流,例析了古籍著作方式的类型。

[KH*3D]

收稿日期:2015-05-04

作者简介:[HTK]邓维维(1981―),辽宁省图书馆馆员。[FQ)][HT]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的发展,古籍中著作方式的标识也发生过多种演变,有传、说、解、诂、述、学、义疏、注疏、集解、批点等。一些名词概念也与现代图书的习惯提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下面笔者就古籍著作方式的源流和类型两方面做简单介绍。

[BT3]1古籍著作方式的源流演变

西汉以简帛为载体书写文字,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正式图书,对后世书籍影响深远;而东汉已经开始由纸张代替简帛记录文献。在汉代,图书载体、书写格式、装帧形式等已基本定型,“撰”字作为一种著作方式自此广泛应用。

“撰”本作N,通Q。述也、聚集也、编辑也。《文选?齐陵王文宣王行状》云:“乃撰四部要略纷∽樱并勒成一家。”撰又有著作和著述之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云:“撰长书以为贽。”由此可知,虽写作的内容不一定有创造性,但能利用自己的材料、文字或写作技术说明问题和说出道理的写作方式都称为“撰”。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解释性著作。据史料记载,汉景帝以前就有了“传”“说”“记”等著作方式。“传”是传述、解说之意。“说”即说明之意。“记”也是解释经传的文字。此外,“诂”“训”“章句”等也是出现较早的著作方式。“诂”就是用当时的话解释古代的话。“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训诂”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章句”是离章辨句的简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其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因西汉今文经学存在着冗繁、迷信的弊病,所以东汉以后儒者治学以训诂为主,主要是解释字义、考证名物制度,因此“注”“笺”“解诂”等著作方式多出现在东汉时期。“注”之本义为用水灌注,引申为对古书中难解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笺”意为注书,有补充、订正的意思。“解诂”意为注释。

魏晋时期,为方便人们对大量经解著作的综合研究,产生了荟萃众家之说、贯通解释的“集解”著作。“集解”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语言及其思想内容解释的著作,又作“集议”“集注”“集传”“集说”等。

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面临佛教思想的挑战。为强化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力,儒家盛行登坛讲经,而讲经的记录叫“讲疏”或“讲义”。“讲疏”,疏通其义的意思,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义疏”等。此类作品盛极一时,可以说是上承汉代儒生解经之风,下启唐人注疏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音韵学发展的影响,“音注”著作大量出现。“音注”也作“音义”,辨音之书叫作音,释义之书叫作义,二者合一曰音义,又称之为“释文”。据史料记载,晋代徐邀是为经书注音最多的人,他除对儒家主要经典作了音注外,也给《庄子》《老子》等书作了音注。

唐宋时期,著作方式无甚变化,唐代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对经书的注释进行了统一工作。至宋代,注书内容发生了变革。北宋仁宗以后,儒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现象,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包括各种儒家在内的宋学。宋代学者的注解偏重于阐发义理,就是注释者对所注书意思的体会。至元明,著作方式没什么变化。

清朝时期,“考”或“疏证”类作品盛行。此类作品的内容是辨真伪、别正误。受清朝中央集权统治思想的影响,人们被迫在古书中寻章摘句、埋头考据,因此形成了大量的相关著作。人们考据的对象多为经书,据汉代的“笺注”作“疏证”。二者的区别在于,专门对古书正文进行解释叫作“注”;既解释正文,又对前人之注进行解释叫作“疏”。考据经典需要精通文字音韵、名物训诂之学,更需要熟悉地理金石、天算乐历、校勘辑佚等知识,因此各种学问都被纳入考据的范畴。

[BT3]2古籍著作方式的类型

古籍文献的著作方式丰富多彩、复杂多样,不同的古籍具有不同的著作方式,即使同一种古籍文献其著录方式往往也有着多种不同的组合。文献的著作方式往往直接反映了书的内容性质,同时体现了著作者在文献形成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从作品形成过程及其所记载的内容来看,我国古籍文献的著作方式可以概括为创作性和加工性两类。

2.1创作性著作方式

创作性著作主要是前人没有阐发过或没有记载过的,第一次出现的文章或书籍,也就是人们依据自己的研究或研制成果而形成的文献。创作性、新颖性为此类著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创作性的著录方式主要有“撰”“著”“拟”“学”“绘”“书”“篆”等。

2.1.1撰。“撰”就是指作者据一个问题全面、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其写作内容有一定创造性,是用自己的材料、文字、技巧说明事理。“撰”是古籍中较普遍使用的一种著作方式,与其同义的还有“著”“作”等著录方式,如下所示: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 (晋)葛洪撰

韵补五卷 / (宋)吴ё

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附录一卷目录二卷 / (唐)白居易著

苏老泉先生全集二十卷 / (宋)苏洵著

邓维维:我国古籍著作方式的源流演变及类型辨析

邓维维:我国古籍著作方式的源流演变及类型辨析

拟古乐府 / (明)李东阳撰

扬子法言十三卷 / (西汉)扬雄撰 (晋)李轨 (唐)柳宗元 (宋)宋咸 (宋)吴z (宋)司马光注 (注:《扬子法言》为西汉扬雄拟《论语》而作)

2.1.3学。“学”是古人对自己著作的自谦之辞,主要是对传统的思想观点做出区别与以往的理解和阐述,等同于撰、著,如下所示:

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 / (清)江声学

易数偶得二卷 / 杭辛斋学

2.1.4绘、书、篆。“绘”即绘图,是绘画、舆图等图谱类作品的著作方式。“书”即书写,为书法类作品的著作方式。“篆”即治印,是印谱类作品的著作方式。如下所示:

晚笑堂竹庄画传 / (清)上官周绘

皇舆全图 / (清)邹伯奇绘

郑板桥行书墨迹 / (清)郑燮书

宝砚斋印谱 / (清)林V篆

吴圣俞先生印谱 / (清)吴咨篆

2.2加工性著作方式

语言和典章制度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因而研读前人著作时,应运而生了各种加工性的著作,这也成为中国古籍的一大特点。加工性著作主要是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加工而衍生出来的作品,可以说除“撰”“著”“拟”“学”“绘”“书”“篆”等创作性著作方式外的其他著作方式均属于加工性著作方式。加工性著作的方式比较繁杂,形式比较多样,研究者源源不断,于是就由一部变为成百上千部。依据加工方式的种类,可将此加工性著作方式分为以下几类。

2.2.1对前人著作的注释。每个时代的著作,均是用当时的语言来表达的,并涉及当时的典章制度。社会不断发展,文字、典章制度也在变化,于是为研读前人经典便出现了注释性的著作。而由于角度不同,方法各异,便产生了多样化的著作方式。此类著作方式主要包括“传”“说”“记”“话”“故”“训”“注”“笺”“章句”“集解”“义疏”“音注”“疏证”等,如下所示:

古文尚书十三卷 / (西汉)孔安国传 (唐)陆德明音义

三字经训诂二卷 / (宋)王应麟撰 (清)王相训诂 (清)徐士业增补

礼记二十卷附考证二十卷 / (汉)郑玄注

毛诗注疏二十卷 /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陆德明音义 (唐)孔颖达疏

老子道德经二卷 / (汉)河上公章句

春秋谷梁传二十卷 / (晋)范甯集解 (唐)陆德明音义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 (南朝宋)裴驷集解

论语集解义疏十卷 / (三国魏)何晏集解 (南朝梁)皇侃义疏

2.2.2汇编整理前人著作。把前人的著作汇集编排在一起,打乱原有的次序,再根据编者的意图重新编排组织而成的书,应该用“编”这种著作方式,如丛书、文集等,如下所示:

泽存堂丛书四十三卷 / (清)张士俊编

唐诗百名家全集三百二十六卷 / (清)席启寓编

2.2.3辑录纂次前人著作。“辑”即聚集,辑录。辑录前人著作的部分内容,或把散见的、已经佚失多年的文章或书汇集在一起,但不包含其他加工的书,应该用“辑”这种著录方式,如类书、辑佚书,如下所示:

太平御览一千卷 / (宋)李P等辑

江左十五子诗选十五卷 / (明)宋荦辑

2.2.4抄录编次有关资料。集合多种论断或记载,并加以取舍,使之以类相聚的书籍称作纂,其一般为官府组织抄录编次相关资料而成的书,用“纂修”“纂”“修”等著录方式,如政书、方志等,如下所示: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二百五十七卷 / (明)胡广纂修

[嘉靖]海门县志六卷 / (明)崔桐纂

国朝宫史续编一百卷十卷 / (清)庆桂等修

2.2.5批校点评前人著作。为了使古籍更加完善、通俗易懂,为了体现授受过程、版本源流,古人常在古籍成书(抄写或刻印)以后,在书上题写用于品评、鉴赏、考证、记事的文字。此类著作方式有“批点”“批注”“校勘”“批评”“评点”“题跋”“续补”等。①“批点”即在简明批评注释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标点断句。②“批注”即在书籍或文章中加上简明的批评注释。③“校勘”即补正文字上的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④“批评”即对书籍、文章加以批点评注。⑤“评点”即对于诗文加以评析圈点。⑥“题”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后面的文字,总称“题跋”,又称“题识”“题记”。 ⑦“续补”“补注”可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如下所示:

南华经十六卷 / (周)庄周撰 (晋)郭象注 (宋)林希逸口义 (明)王世贞评点 (明)陈仁锡批注

考功集选四卷 / (清)王士禄撰 (清)王士G批点

m州山人读书后八卷 / (明)王士祯撰 (清)顾朝泰校

六经正误六卷 / (宋)毛居正校勘

欧阳文忠公五代史抄二十卷 (明)茅坤批评

平台纪略一卷 (清)蓝鼎元撰 (清)王者辅评点

周忠毅公乡试p卷一卷 / (明)周宗建撰王之佐题识、张廷济跋

墨华通考十六卷 / (明)王应遴辑半醒居士题记

杨介坪先生(怿曾)自叙年谱一卷 (清)杨怿曾撰 (清)杨用澍续补

古籍著作方式的用词与现代文献著作方式用词多有不同,我们在古籍整理,尤其是在对古籍文献进行著录的过程中应加强理解,注意区分不同的责任方式。不同的著作方式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反映文献的内容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对古籍文献的著作方式进行科学的区分和准确的表达,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古籍文献的价值。

参考文献:[HTK]

[1][ZK(#]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古籍编目[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5.

[2]王国强.汉代文献的形制及其编纂特点.图书馆论坛,2006(6):354-357.

[3]曹芝.经书的著作方式.图书情报知识,1986(1):37-40.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62583.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