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弘扬、克服与创造性转化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种形态,既是一种宗教,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心性论、缘起性空论、众生平等论是其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们有着宗教的神秘莫测的神学性,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出世性等消极因素,但它又有着帮助众生脱离苦海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内涵

摘要]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种形态,既是一种宗教,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心性论、缘起性空论、众生平等论是其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们有着宗教的神秘莫测的神学性,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出世性等消极因素,但它又有着帮助众生脱离苦海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内涵,而且其哲学思想是对宇宙、社会、人生及人心本质的深刻揭示,并进行深刻的、有说理性的分析论证,因而有着不少合理的精华,这为丰富发展当代中国哲学有着借鉴弘扬的价值。

[关键词]藏传佛教哲学;心性论;缘起性空论;众生平等论;思想资源

当代中国哲学的丰富发展主要有两个根本性因素:一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社会实践,二是中外丰富的哲学思想。前者是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活生生的经验材料,是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还需要吸取或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的哲学思想,其中藏传佛教哲学就是值得吸取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

三、对缘起性空论的弘扬及其学理分析藏传佛教缘起论揭示了宇宙万物的产生和变化是因缘的作用。因缘和合,即缘生,因缘分离,即缘灭,缘生缘灭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当代中国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论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必然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得以产生和变化发展。这样,当代中国哲学吸取藏传佛教缘起论的合理因素就有了理论上的契合点。 藏传佛教缘起论从内在和外在的视角对“因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因”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即通常所说的内因,“缘”是指外在条件,即外因。当代中国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内因和外因论是从“矛盾”意义上来分析阐释的,也就是说,内因就是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同时,藏传佛教把缘起和性空(空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缘起必然性空,性空即是缘起。这种缘起和性空同一观强调的是事物产生的原因和事物的构成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要素,而是由彼此联系的多种原因和诸多要素所形成的一个复合体,而且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有着生灭变化的,这就是宇宙万有(万物)的本质――性空,从而把事物的缘起理论同宇宙万有的本质有机统一起来。这与当代中国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就是联系和发展的理论不谋而合。 但是,藏传佛教将缘起的种类概括为十二因缘、四缘、六大缘起、四谛缘起和四重缘起等,从中一一揭示了各种事物生灭变化,从而使世界显现出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了证明和使人们坚信缘起理论的真理性,藏传佛教论师们接过龙树大师的批判旗帜,深入地破除了自生、他生、自他合生、无因生等理论错误,对这些理论的探索和学理的批判凸显了缘起性空论的独特价值。 与缘起性空密切联系的是事物的性空之本质与生存之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藏传佛教哲学所着力揭示的。它认为既然性空是本质,那必然就有与此对立的现象。由此藏传佛教以中道观来解决这个极为重要的哲学问题。对此,格鲁派创立者宗喀巴大师提出了事物在本质上无自性而空,在现象上假立为有的著名命题。他还具体指出:“这里所说的过去事等既不是绝对没有,也不是有自性。其颠倒或虚妄之义即是缘起之义,而不是绝对无事之义。因此,如果承认诸法有自性者,即是说实事者或堕于有边。说诸法稍有者,就不是说实事者或者说有边者。同样的道理,如果说内外一切法,以作用一切使空无无事者,即是说无事或堕于无边。对于诸法说无自性者,就不是堕无边者。”[3](P.586)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是本质无(即空)和现象有(即假有)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本质无和现象有割裂开来的断见论的批评和破除。 本质是从胜义的视角判定的,即宇宙万有都无独立的自性,但从世俗的视角看,万事万物都是存在的,而不是虚无的,即它们是由各种要素构成之有,这就是现象有,而不是本质的有,因为作为事物的现象之有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又是暂时的,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因而是名言安立的假有。宇宙万物就是现象“有”和本质“无”的辩证统一,这就是中道观。这与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本质与现象是有区别的,因为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在表现,而藏传佛教对本质和现象的论说是从胜义之无自性和世俗的现象有的视角进行理论论证的。 总之,藏传佛教缘起性空论与当代中国矛盾辩证法的理论有着家族的相似性,这为当代中国哲学吸纳缘起性空论提供了通途。而藏传佛教缘起性空论又有着与当代矛盾辩证法不同的理论内涵、论证形式和思维路径等,由此形成了自身的理论系统、深刻的阐释论证,这是发展当代中国哲学需要弘扬的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四、对众生平等论和因果论的弘扬和改造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着力探索和解决的是公平正义问题。那么他们探索和解决的是何种公平正义呢?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此时已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非正义的现象,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所造成的无产阶级受生产资料占者――资产阶级的残酷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并且无产阶级在被资本家占有的剩余劳动中产生了劳动本身、人与人、劳动产品、劳动者等四重关系上的异化,即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资本家剥削程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方式均发生了变化,但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变,劳动阶级被剥削、被统治的地位没有变,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各方面的非公平正义,所以仍然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公平正义问题。除此之外,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然环境出现恶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和掠夺,而不担负起保护或回赠的道德责任,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公平。中国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当然,这种不公平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是有本质区别的),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在客观上存在着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不公平正义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公平关系,其中要阐释和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尤其是需要阐释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公平问题,如果有一个公平问题,那么公平的涵义和实质是什么,它与社会公平有什么异同,此种公平是否有着必然性和可能性,等等。藏传佛教众生平等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哲学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因为藏传佛教把世界上的一切有情识的芸芸众生均视为有佛性,都有平等的生存价值和权利,他(它)们在轮回中受苦,他(它)都应该被拯救,而且把拔出其轮回之苦,使其享受幸福快乐视为自身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这些思想理论只要剥离其神学外壳便可见到其可资吸取的、有价值的合理因素。 但是,藏传佛教众生平等论又不是直接拿来了事,而是还要通过创造性转化。众生平等的本质涵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这可以创造性地转化为:在人与人之间,人人都有享受自己的生存权、政治权、经济权、文化权、教育权等,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生命物的生存权利和价值属性是平等的,以此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的公平正义观。这不仅在实践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有着一定的价值,而且对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重要的意义,即人们不能肆无忌惮地残杀动物,甚至以非常残忍的手段去灭绝动物种类,毁掉一片又一片的森林,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同时,人类也不会认为唯有自身才有价值,而世界中的动物和植物等只在供人使用的意义上才有价值(即否定了自然生命物在构成世界整体性存在的价值属性),而是把动物和植物看作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种类,其自身也有价值属性。否则,世界就失去多样性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没有专门对因果问题进行探索。在当代中国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有对原因与结果的专题论述,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因果观的继承,而马恩因果观又主要是对西方传统因果论的吸取和改造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因果论主要揭示了原因与结果的深刻内涵及原因与结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与必然性,以及因果关系的复杂多样性。休谟对因果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提出了质疑,提出了因果关系是主观性的习惯联想,并且原因与结果之间无法确立必然的逻辑关联。马克思主义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可以说是对休谟问题的一种较为合理的解答。 藏传佛教因果观与马克思主义因果观有着相似之处。如主张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及复杂多样性。但是,藏传佛教因果观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说来,第一,它具有独特的观察视野,因而对因果进行了独到的理论分析,包括对本体之因果、人生之因果、认识之因果、逻辑之因果等方面的阐释论证,与此相对应,揭示了缘起与因果、轮回与因果、人生与因果、因明与因果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第二,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因果的复杂多样性。如在关于原因的理论方面就揭示了近取因、俱有因、正因、似因、亲因、疏因、能作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等。又如,在结果的理论方面就有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离系果等的论述。第三,它不仅不怀疑因果联系的必然性,而且将这种必然联系规定为因果关系的不一不异、因果之间的前后不断、因果延续的不即不离等。第四,从因果关系论说了具有宗教特性的因果报应学说,并将其剖析为因果报应的业力决定、业力必报、善恶业各有所报、自作自受、业力果报不坏、小业能生大的果报,等等。总之,藏传佛教因果观以缘起为形上根据,以业力为轴心,从主观与客观、纵向与横向、平面与立体等视角,独特性地、多维度地揭示了复杂多样的因果关系,并且进行了严密逻辑论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从而异常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宗教等方面的多重因果关系。当代中国哲学的因果理论可以弘扬藏传佛教上述多角度的因果探索的视野,多维度发掘原因与结果的内涵,以比较学的方法分析当代中国哲学的因果论中有待于丰富的内容是什么,再从藏传佛教因果论中吸纳它所揭示的客观因果关系与主观因果关系、以及主客因果之间关系的丰富内容。当然,这要根据当代中国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因果是客观的,以及主观的因果关系归根到底是对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反映的原则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五、对消极因素的克服我们不可忽视的是,藏传佛教因缘论、性空论、中道观、心性论、众生平等论、因果论等哲学思想是孕育和蕴含在宗教的母体之中的,因而原本就具有宗教神学的特性,这就决定着它有着脱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现实性的倾向,其突出之表现就是玄妙神秘性,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进入神秘的长乐我净之涅境界。因此,对因缘、性空、中道、心性、因果等本质、内涵的揭示和阐释就不是在物质性的实践活动中去获得大量的经验材料,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制作而形成,而是以内心的清净,通过神秘的体验而实现的,但这又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和内涵之形上把握。与此同时,善男信女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内涵的真正把握主要靠宗教修行的亲身体证,而且采取建立坛城或曼荼罗进行神秘的直观去完成这种亲证。所谓曼陀罗就是宇宙的全体形象,佛像、法器、宗教图案、宗教绘画、手印、声音、咒语等都是具体的事相,它们都有着神秘的象征意义,以乐空双运等具体的行为方式来观察想象这些事相,以达到对佛性、空性等直接体悟,它离开了运用名词概念进行比较、判断、推理等进行分别取舍的间接的理性形式。正如噶举派所说:“心中若现色声等一切境相,或起善不善诸美恶妄念,都不作任何取舍,即此体相上但注心凝观,它便自行泯灭,灭后迹相了不可得,唯成空寂,从而坦然安乐而住,若得如是见地,即是悟入法性,见心本性。”[4](P.80)藏传佛教密宗的这种直观是宗教实践经验、感性表象、经验现实和宗教神秘的交织统一,同时亦是在佛教义理指导下通过静坐默想,与世隔绝的方法使自己的内心与虚幻的所谓佛性的直接的会面,从而冥符为一的一种神秘的直观的体验,而不是促进社会进步,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而且,藏传佛教众生平等论提出的内在根据是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的种子――佛性,而不是从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视角,从生命存在、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社会教育等方面去分析论证社会平等。而且,以此为根据提出了在心理或态度上要把一切众生视为亲生母亲那样平等对待,同时给善男信女赋予了要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去普度一切有情众生的道德责任,其目的使其脱离轮回之苦,其实现的手段是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叫做宗教实践方便,而不是在现实社会生活,通过改造自然,改革社会制度、体制和各种社会规范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且有着把自然事物和人类平等的绝对化的倾向。因此,我们弘扬藏传佛教哲学中积极因素的同时,要克服其消极的成分,真正使藏传佛教哲学对丰富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的价值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发挥。

【】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62195.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弘扬、克服与创造性转化"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