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社会共识与国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基础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意义重拾、信仰重建和社会价值观重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使命,确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凝聚最大程度的社会共识和获得国民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识;认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曾在《中国问题:核

【摘 要】意义重拾、信仰重建和社会价值观重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使命,确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凝聚最大程度的社会共识和获得国民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识;认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曾在《中国问题:核心价值观的迷失》一文中指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迷失,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缺少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没有了主心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重大,而社会共识和公民认同是其实现之基础。

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结合,“一元为主、多元并存”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遵循价值认同的一般规律,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结合的原则,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要处理好这对矛盾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价值认同理解为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表达形式,认为价值认同就是追求一种绝对的价值观念上的‘同一’。另一方面,我们的价值认同也不是放弃一切内在规定性的无条件的对各种价值观念的接受与肯定。虽然我们不拥有先天一致的意义,但是我们的价值活动从来都内含着概括多现实和寻求共性的努力”。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是坚持一元导向,即只能以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作为主导思想。当下的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除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外,别无二选。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也要承认差异、尊重多样,允许其它价值体系并存,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的那样,“一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另一方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如果像改革开放以前那样,凡事要求整齐划一,抹杀个性,最终是要失败的。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共同信仰

在社会转型、信仰危机考验中国的情形下,形成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是当代中国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荆学民先生曾指出:“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不是说诸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信仰对象本身‘不再可信’了,或‘不值得再信’了,问题有可能出在我们没有能够正确的信仰他们。因此,当代中国信仰重建的任务不是非要去寻求一些新的信仰对象,而主要是深刻反省我们过去的信仰状态。”即是说,我们是有可信仰的对象,只是信仰状态出了问题,在社会激烈变革、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冲击下,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了,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发生了冲突;物质化、功利化、现实化的现代生活方式淡化了人们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和社会最高理想的追求,理想信仰之类的“形而上”的东西被抛至一边了。

我们应该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作为凝聚全国各民族、全体国民的精神寄托,集社会之合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它关于“自由王国”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设想和美好景愿,是我们终极追求的社会最高理想和人生最高境界。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思想之基。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邓小平也讲到:“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将全国人们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历史也一次次的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才有出路,中国才有未来。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共同理想追求

理想追求迷茫是转型期中国社会价值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潘晓讨论发出了“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的追问,这声追问显示了当时青年们对理想、前途、人生的迷茫,并且这种迷茫也是我们今天的困扰。80年代的中国社会相对来说还是理想主义色彩较浓的一个时期,这时的人们还谈个人理想、社会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人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不谈理想了,个人理想缺失了,更不用说社会理想。理想的缺失影响重大,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无论社会或是个人人生面临重大转折时就会不知何去何从。个人理想必须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可能充分实现,只独善其身而不兼济天下,人生道路注定走不了多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聚合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以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幸福的目标,体现了各阶层、各群体的共同愿望,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于实践,也被实践证明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伟大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共同理想,能够引领中国现代化走出困境,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历史选择的必由之路必将引领中国实现未来愿景”。

四、坚持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形成共同精神纽带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出的整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近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日本侵略者的穷凶极恶都没能将中华民族打倒,反而使中国人民越挫越勇,奋起抵抗,最终赢得反侵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无论是在外敌入侵的危难关头,还是面对国难天灾的巨大挑战,都能够迅速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之下,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量去攻坚克难。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凝练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历史上,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奋斗终生甚至牺牲生命的优秀中华儿女数不胜数,这些爱国仁人志士和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鲜明的爱国主义符号,充实着爱国主义的内涵,激励无数代人为国家、民族而奋斗。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爱国主义不再需要以“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去体现,而代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依靠这些时代精神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确保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共同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确保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时代精神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因此,将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是建立共同精神纽带、实现共同目标的必要举措。

五、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共同道德规范

“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个基础好与不好事关重大,它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构建成功,转型期价值观能否顺利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能否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否自我完善。“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使社会成员和群体的利益日益分化,利益关系呈多样化、复杂化。缺乏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认同,导致缺乏共同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再加上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社会成员自我中心意识容易被特别强化,自我的过度张扬导致了“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流行,“是非不明、美丑不辨、荣辱不分、见利忘义”等现象十分普遍,行业诚信危机和行业腐败侵蚀社会各个角落,成为损害社会风尚、危害着社会和谐稳定、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威胁。因此,亟需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2] 王.构建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认同[J].探索,2006(1).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61652.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