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试论《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试论《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 《三国演义》中有规模庞大、形态丰富的死亡描写,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以死亡为镜鉴,折射出了英雄人物的生命意识、气节和男人之间友情等一系列的信息。死亡是英雄需要伟大而艰辛的超越,英雄

试论《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

《三国演义》中有规模庞大、形态丰富的死亡描写,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以死亡为镜鉴,折射出了英雄人物的生命意识、气节和男人之间友情等一系列的信息。死亡是英雄需要伟大而艰辛的超越,英雄的死与英雄独特的气质密切关联。作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更深刻地刻画了英雄人物的形象。

一、对死亡的预测

《三国演义》是一部高度忠实于历史的长篇小说,被人们称之为“ 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然而,小说此种创作活动又必定灌注着作者的某种想象和虚构。本作品中作者将历史生命形态的投影和外射灌注于小说的文本之中,所以《三国演义》中包含了大量的超现实主义甚至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艺术描写,对英雄人物死亡的预测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点。英雄人物死亡前往往有卜筮、星象、谶言、灾异、噩梦、凶兆等出现。

以卜筮的预测形式出现的如孙吴鲁肃;以谶言的如有凤雏之称的庞统;星象是预示英雄死亡的主要方式,周瑜、张飞、诸葛亮等英雄人物之死均有相应的星象描写。也有以梦境或是人的迷糊状态来预测死亡的,如第八十五回,刘备病危之时,迷糊中梦见云长和翼德兄弟二人。作品以凶兆为英雄人物死亡的预测的如赵云和孙权。这些预测或暗含着人物的性格,或暗含着死亡的信息。如诸葛亮的死是“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此种星象不仅预测到诸葛亮死亡的地点也暗示了诸葛亮用祈禳之法以求增寿的情节,故“三投再起”。刘备在意识模糊的状态下中看见的是自己的义弟,表明了他的情深义重,而曹操看见自己曾经残害的人回来索命而恐惧不堪,此处曹操的残暴不仁似乎遭到了报应,这其中隐含着浓重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用卜筮、星象、谶言、灾异、噩梦等方式来预测英雄人物的死亡,这种带有宿命论和先验论色彩的刻画和描写,给英雄人物的死亡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让我们不禁为这些曾在战场上混战厮杀、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死亡扼腕叹息,不管是忠厚不阿的鲁子敬、仁慈重义的刘备、多智忠诚的诸葛亮、神勇威武的关羽、豪爽不拘的张飞,还是奸诈残暴的世间枭雄曹操,在死亡面前都是无可奈何的,他们或是追求“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如桃园结义三兄弟),或是想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如曹操),或只是出于自己的忠君使命(如鲁子敬),抑或三者兼是(如诸葛亮),但他们最终都没能完成自己的理想或是使命,而黯然死去。这些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赋予了作品厚实深邃、凝重苍茫的意义,彰显着作品的浓重的悲剧性。

二、对死亡本身的艺术处理

作者没有深入刻意描写英雄人物对死亡的生理体验,他舍弃了对人们感官有很大刺激的场景描写,着重于揭示英雄人物对于死亡的态度和生者对死者的反应。这样的死亡描写较多超脱,给人以更多的艺术美感,并获得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诸葛孔明三气周公瑾,周公瑾因此气绝身亡。对于周公瑾的死亡,作者用了重墨描写其死亡的全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并没有描写周瑜金疮迸裂的痛苦,或是他伤口的血肉模糊,更多的是对周瑜面对死亡的态度的描写,从种种细节来看,周瑜本人并不惧怕死亡,更多的是命绝事未尽的悲哀和对上天的埋怨。闻周的死讯,众人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孙权放声大哭,厚葬之,并厚恤其家属;诸葛亮笑过后于吴人面前假吊唁以伺机寻觅贤士;曹操听闻周瑜新死即聚众谋士商议南征。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摆在众英雄面前更多的是政治的利益,时代的英雄在其他英雄的死亡之下寻找成功的机遇,这种英雄的死亡充满了无限的苍凉和悲哀,这是时代的必然,历史的具象。

世之枭雄曹操戎马一生,心怀大志,然残暴、奸诈之事做得多于牛毛,他的死是比较挣扎的,这种痛苦精神要大于肉体。曹操挑战神袛获病,继而误杀神医华佗,

加上忧虑吴蜀之事,病情更是转重,以致梦三马同槽而食及被己杀之人回来索命,恐惧与日俱增。曹操的死充满了恐惧,但似乎又不乏忏悔和遗憾,我们感叹他的壮志未酬,感叹他的因果报应。曹操死后,其三子为争夺权利而钩心斗角,兄弟相残,这又给曹操的死抹上了一笔更浓的悲剧色彩。对于曹操的死作者更多的是运用恐惧的笔调,即精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区别于一般的肉体的描写,显得匠心独运、特色鲜明,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作品中最大的死亡悲剧莫过于诸葛亮,为了申明大义于天下,报刘备知遇之恩,毅然出山,为蜀汉事业殚精竭虑,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刘禅的猜忌,加上变异数起,屡次伐魏不力,使他身心交瘁,积劳成疾。面对死亡,诸葛亮是豁达的,当观星象,知道自己确是阳寿将尽时,十分惊慌,但这种惊慌并非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源于战事危急、事业未尽的担忧,故欲用祈禳之法以求增寿,当魏延将主灯扑灭时,他弃剑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面对人生的宿命,“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的誓言是无可奈何的,于是他冷静地调兵将遣,谋划战局,规划蜀的未来,从容赴死。这种深沉的悲剧情怀,使人们不能不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孔明死后,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悲痛的氛围笼罩着这些章节,挥之不去,使诸葛亮的死亡描写具有了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

三、死后显圣

从上文看来,死亡的描写是刻画英雄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死亡的描写,英雄人物的英雄形象更加凸显。作品中为了更深入地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作者还以大量笔墨描写英雄人物的死后显圣。《三国演义》中,能够以自己的死亡引发“天人感应”的英雄数不胜数,死后从“阴鬼”成神从而得以“不朽”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以关公与诸葛武侯两人的死后显圣最为出彩。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神勇威武、重情重义,这在他的死后显圣中也多有表现。如第七十七回中,关公遇祸新亡,灵魂不散,飘荡于世间,后遁入空门,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作品中对关羽生前仁慈爱民的描写很少,多是表现他的勇、义、傲,此处的描写使得关羽的形象描写更加丰满和立体,为他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的英雄形象中添了一份兼济天下的儒者之风范。而第九十四回,关公涧中显圣救子则体现他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这个人性化的展示,使得关公的形象更加可亲可感,也越加真实。死亡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类最真实最普遍的情感。这点上,《三国演义》似乎在不经意间,无论是在刻画情感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充满了混战厮杀的三国时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更多的是英雄人物的杀戮、勇猛、豪情与大义,而往往忽略了他们内心的个人情感世界,他们有着平凡人群所拥有的普遍情感,这种普遍人性的展现弥补了作品中大量战争场面描写的冰冷和遥远,作品于是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和人性张力。

作品中的诸葛亮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他淡泊宁静,他人格高洁,他是智慧和忠诚的化身。他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蜀汉事业殚精竭虑,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就连死后仍显圣定居山保蜀民。诸葛亮在时命乖违的艰难情势下,挑起托孤兴汉的重任,终因积劳成疾,病逝在北伐前线五丈原,无人不为之叹息。读到此处,这种惋惜之情愈是强烈。这里虽无他的大声疾呼,无他治蜀的劳累身影,无他北伐前线的竭思之状,只是简单的一句“万勿杀生灵”,他那颗赤诚之心已可彰显日月,只可叹“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天不佑汉”罢了。此处作品的悲剧色彩又浓重了一番,生为蜀民做不够,死后仍显圣。作品中,作者一直在强调诸葛孔明的智慧和忠诚,这里诸葛孔明仁慈爱民的再次描写,使得三者间的描写更加平衡和协调,他给人的多智近妖之感多少可以弱化。诸葛孔明是作者着力最多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这里作者并非描写他显圣展智,也不描写他显圣献忠,可见是有作者的深刻用意的。

四、结语

在现实生活中,死亡似乎是不可预知的,故而是可怕的。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异而厚重、凝远的死亡世界,它可预知,但也无法逃脱宿命的安排,它或许悲切,但是却也悲壮,它或许可歌可泣,但是却也鼓舞人心,我们看到了英雄人物面对死亡的种种态度,真正的英雄必定是敢于直面生死的,死亡是生命最本真、最歇斯底里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死亡的描写,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完整而立体,从而完成了对英雄人物的完满塑造。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wenxue/159909.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