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社会论文 >

对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对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对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对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精品源自中考备战 【摘要】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随着淮河水资源环境的恶化,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影响淮河流域经济社

对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对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对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摘要】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随着淮河水资源环境的恶化,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影响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对淮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淮河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一、淮河水资源概况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90亿立方米;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21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2.2%;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74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4.5%,扣除两者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85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0%。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73.7%,全流域人均水资源48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8%,每公顷平均水量为4935立方米,仅占全国每公顷平均水量的19%,水资源相当贫乏。
二、淮河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三、当前淮河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水质污染严重,危害生产生活 2.水资源短缺,抗旱能力低
随着人口增加,水污染严重,人均可用水资源逐渐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今后水资源的供需缺口将会日益扩大。再加上灌溉设施不足,供水条件差,抗旱减灾能力低。目前,流域内在中等干旱年用水总量近500亿立方米,缺水40亿立方米,特枯年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尚缺水10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淮河中上游及沂、沐、泗地区缺口最大。
3.水利工程老化,洪灾威胁严重
淮河流域水系分布不均,山丘面积小,平原面积大,水系集中在淮河干流,干流顶托支流,极易形成洪涝灾害。
4.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治理水质污染
水体污染是制约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控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现有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整顿。另外,还要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划分水源保护区,确保饮用水质量。
(二)大量兴修水库,增加水资源总量
淮河流域的工农业用水总量一般在450亿立方米左右。必须进一步开发利用流域内外水资源。开发水源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有各项蓄、引、提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搞好灌区渠系防渗和建筑物配套,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搞好工业废水的自净循环使用;加强现有机电井的恢复使用,增打部分机电井,进一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增建一批大中小型水库,拦洪削峰,蓄水兴利,增加可供给水量,这样,既可防洪,又可灌溉,加固现有蓄水工程,提高拦蓄水量。
(三)建立节水型生产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下决心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的建设,原材料工业尽量向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的地区转移。做好工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采取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降低水耗。
(四)兴建水利工程,减轻旱涝灾害
1.兴建灌溉工程,抵御旱灾
要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维修、保护,使其发挥防御灾害能力,为扩大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搞好淮水北调工程和引黄灌溉工程,解决淮河流域北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水利工程的投入要多渠道,应执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坚持国家、地方、集体共同分担,社会各方共同投资,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速度,改变近几年抗旱能力下降的局面。
2.疏通河槽、修建蓄水工程,抵御洪灾
当前必须要清除河床行水障碍,疏浚行水河槽,恢复和提高入江入海河道的下泄能力。同时,上游继续修建蓄水工程,中游提高滞洪区的蓄洪能力,使淮河上中下游的蓄、排水系统更加完善,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五)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降低土壤肥力,且会淤塞下游河道,降低河水下泄能力,导致洪涝灾害加重,减少土壤厚度,降低土壤蓄水能力,加重干旱程度。因此,淮河流域水旱灾害的加重一定程度上是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淮河流域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是当务之急。在上游地区实施森草措施和工程措施。森草措施有:坚持乔木混交、乔灌草结合;积极发展林果林;加强用材林、薪炭林和饲料林建设;封山育林育草。工程措施有:建水平沟、鱼鳞沟、水平梯田、沟头防护、谷坊坝、淤地坝、拦沙坝等。在下游平原地区应进一步扩大农田防护林网和提高果林面积,山区应实行综合治理,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水平沟等,层层拦蓄,治理水土流失。对于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使之成为水源林、薪炭林、经济林集中区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2]陆鹏飞.基于人水和谐的理念探讨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
[3]董刚,王文举.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对工业经济的影响评估[J].治淮,2006,(10).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shehui/15495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