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社会论文 >

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及其意义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2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及其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同时,它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本质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及其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同时,它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本质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一、产生的方法论基础

江泽民同志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江泽民在这里所指出的坚持“三个代表”要求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不仅仅是一种显性层面的“事实”指认,同时也是一种隐性层面的方法指认。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时代发展、形势变化”相联系进行思考,首先凸现的就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觉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辽远的时代思和开阔的世界视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站在时代的高度,纵览世界风云,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和以往就党论党来谈论党的建设相比,在思维上有重大拓展。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社会公认,现在世界出现三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经济进一步自由化的趋势,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进一步高级化的趋势。这三大趋势紧密结合,其中,对经济关系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市场国际化和金融的一体化。在这种格局下,任何国家在经济上力图保持孤立的状态和封闭的体系都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和特色的新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它不仅在国际范围内加速了生产要素的重组,而且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国际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美国自恃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自恃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强大,飞扬跋扈,以强凌弱,称霸全球的野心急剧膨胀。它出于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采取“接触”加“遏制”的政策,加紧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手段对我国渗透,不断利用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制造麻烦,干涉我国内政。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和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新自由主义”和“贸易自由化”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极力巩固和扩大它们在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中的优势地位。它们还对我国宣扬西方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和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妄图在潜移默化中搞乱我国干部、群众的思想。

身处这样的时代,面对如此的世界局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党的先进性的论述仍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但如果完全固守他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党的先进性将会丧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执政党的先进性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行动纲领,是党领导人民克服困难,战胜风险,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在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2、丰富的历史启迪和严峻的现实思考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现实状况进行大量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对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在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一些重要著作和我们党一些重要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历经种种风险,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将以更加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十分宏伟的蓝图,任务十分艰巨。

从党的自身情况看,“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党深刻认识这种变化,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党内也经常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生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严重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群关系的加强。

从世界上一些政党的兴衰成败来看,许多大党、老党,像苏联共产党、日本自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国大党等都有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执政史,然而却一朝失去执政地位。其衰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不能与时俱进当属其首。

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昭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3、执着的本质探究和深层的规律把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规律进行自觉探索的理性成果。

众所周知,以往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普遍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一旦取得革命的胜利成为执政党,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也就是人

们所说的“天然核心论”。毛泽东则注意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严重,就不可能成为领导核心,而且可能垮台。但是毛泽东的思考还没有上升到“执政规律”的高度,同时,他的思考也偏离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因而他没有能够正确回答“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命题。邓小平沿着毛泽东的正确方向,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一个事关执政党历史命运的问题,即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并不能够自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执政党要想成为社会主义 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党的领导提出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否则,虽然可以凭借专政机器维持自己的执政地位,但它并不能够因此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如果不能主动根据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就无法完成领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任务。一个不能胜任自己历史使命,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历史任务的执政党,当然不可能成为人民信任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完全取决于执政党能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早在1957年邓小平就认为:“共产党有没有‘资格’领导,这决定于我们党自己。”用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态度去领导,“再说共产党能领导也领导不起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活动作为客体来进行研究,自觉探讨其“执政规律”,这充分表现了党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探讨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规律,必然涉及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各国共产党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历来集中在强调党的阶级性、革命性、战斗性上。至于为什么必须强调党的先进性,则一直没有作深入的探究。这就使得各国党对“无产阶级先锋队”内涵的理解往往陷入简单化和片面化,并给党的建设甚至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什么必须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存在是历史发展(主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内在本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论述了党的先进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前提问题,把过去一直隐藏在工人阶级先锋队理论背后、而且经常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忽视的最根本的内容十分鲜明地突出出来。为我们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党的先进性理论拨开了重重迷雾,开启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二、建构的逻辑支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维视角来思考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本身就体现了巨大的创新精神。

虽说以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人物,也曾涉及到党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但把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命题,又把这三个命题连在一起作出一个论断,这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众所周知,事物的质变,不仅仅由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而引起,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关系B口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事物的质变。当然,这种概念的重组不是主观上随心所欲的拼合,也不是占卜式的任意撮合,而是在对事物以及事物和事物之间本质联系揭示的基础之上的规律性的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原来只是作为理论原则和共产党伟大理想的东西,变为实际行动,使全党的奋斗目标,全国人民的努力的方向全部凝聚在它的上面”,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规律的认识逐渐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首次将党的本质和先进生产力相联系而进行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上、理论上把党的先进性限定在先进的生产关系之上。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原因。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无产阶级受剥削、被奴役、遭蹂躏的经济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无产阶级要摆脱这种屈辱、悲惨的状况,变革现存的生产关系就成为他们的第一要务。马克思所做大量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论证这种变革的合理性,指出这种变革的社会力量、途径。突出生产关系,促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对矛盾中双方地位的转化,是时代主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我国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依然突出生产关系的作用是顺理成章和无可非议的。

在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代表的二元主体变成了无产阶级既是生产力的代表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代表的一元主体,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常态形式得以表现。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大多是在生产力发展落后的国家发生的,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政党应及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面来(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新社会的既定前提)。对此,列宁有着清醒的认识:“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位置;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此,毛泽东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谈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时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生产

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任务完成以后,毛泽东又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遗憾的是,他的这一真理性的认识没有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治国思想,相反,建国初期生产关系的最初变革对生产力的极大促进,使毛泽东对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作用过分夸大。

江泽民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国情出发,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之所在,先进性之所体现,而提出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与我国国情的重新考察与结合,对注重生产关系而忽视生产力的传统社会主义观的重大突破,对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科学和正确的定位。

2、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首次从社会发展规律的层面上对文化进行认识

文化是特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它对于人的塑造、人的精神文明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统治着对历史的解释,文化观念被推崇到“历史本原”的位置。因此,那个时代,理论的主题是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经典作家们主要是强调文化发展的唯物主义基础,而对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发展的位置、文化观念本身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并没过多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对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中国共产党80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拘泥于对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的教条式理解,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把“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从哲学的意义上讲,这无疑是肯定了文化的历史功能,纠正了长期以来把文化的研究排除在唯物史观之外的“左”的思想误区,从而也为新时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同时,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为执政党长期执政寻找到了来自文化层面和历史层面的合法性。建立在不同民族、地域、宗教基础上的文明冲突以及基于在不同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思想交锋,一直是长期困扰执政党对自身意识形态定位的重要因素。世界文明的冲突和各种思想的交锋,经过各国人民的选择、取舍、沉淀,逐步融合出越来越多的中西文明和价值共同体。“三个代表”理论作为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在反映先进文化和尊重中国历史传统上找到最佳结合点,使基于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利益诉求的中国民众都能从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因此有了新的现实源泉。

3、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由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党到现代意义上的执政党的转变的理性自觉

革命党和执政党由于在政治体制中定位的不同,决定了其功能的差异。在领导革命、推翻旧政权时期,党的功能相对简单,就是聚集政治力量与敌对阶级进行对抗,以图夺取政权。毫无疑问革命党需要群众基础,但它强调的是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执政以后,由于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成了政党的目标,政党的功能显然改变了。整合社会力量,凝聚整个社会,成了政党的基本功能。作为国家权力的执掌者,执政党面临着扩大执政基础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合作与阶级协调,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党是执政党,而且是中国惟一的执政党。和革命党不同的是,执政党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任务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完成。因此,我们党有责任把社会上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和团体团结并凝聚在一起,共同进行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党有社会整合功能。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是忠实代表他们的利益,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整合功能。因此,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从整合型政党向代表型政党的转变,既是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础之上,对自己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承担的重任以及如何完成这一重任的与时俱进的自觉认识。

同时,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政治意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就以代表人民的普遍利益而非某个阶级的特殊利益作为自己的纲领。但是,由于其在特定的政治体制中的特殊定位,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特殊的历史任务,党所代表的利益的广泛性以及对这种广泛性的认识,从未达到如今天的深刻程度。

过去我们通常的提法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大”与“最广大”,一“最”之差,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人民”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 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如何看待这些人员的作用,决定着这些人员的政治归属。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左”的观念的束缚,不少人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总是用“另类”的眼光看待他们。显然,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极为不利。这需要我们彻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无疑,他们归属于“人民”范畴。可见“最”之一字,内含着极为丰赡的思想内容、体现着强烈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性,不仅仅体现在可以罗列出的若干个富有新意的观点上,更重要的它体现在建构其整个体系的那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上。这种精神氤氲浓郁,浸润于该体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但却不可能像有形之物那样对它进行一一指认。这是一种神奇的光,经其照耀的平凡物件会以质变的结果纷呈迷人的异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种创新的理论,不仅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去学习、领悟其精髓,更需要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去贯彻它和实践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基础,“始终”就有可能成为“一时”,“代表先进”就有可能成为离开“中国”的盲目冒进或偏执一隅的踯躅不前,而充满与时俱进精神的“发展要求”、“前进方向”和需要全面把握的“根本利益”就有可能停滞于一种既达的静态标准和执着于眼前的蝇头小利!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shehui/153075.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