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工学论文 >

“碳金融”演绎新版“货币战争”?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正如童话般的飘渺结局一样,纷纷扰扰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争论声沉寂下来后,有关拯救全球变暖的世界性努力好似也成了个大水晶球,前景莫测。然而,大雾终不会遮住阳光,“低碳”正在深入人心,低碳时代正悄然来到。不容忽视的是:“碳金融”如影随从。“碳本

正如童话般的飘渺结局一样,纷纷扰扰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争论声沉寂下来后,有关拯救全球变暖的世界性努力好似也成了个大水晶球,前景莫测。然而,大雾终不会遮住阳光,“低碳”正在深入人心,低碳时代正悄然来到。 不容忽视的是:“碳金融”如影随从。 “碳本位”货币体系? 于是:希拉里戏剧性地将现金重重地“拍”在桌子上——在2020年之前,建立一个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基金。这其中包括布朗承诺但是还没有“到手”的15亿英镑,以及之后增加到的60亿英镑……一场在全球范围内购买和销售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博弈开始了,更确切地说,一场碳金融时代的“货币战争”开始了。 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必然会导致国际金融业发生结构性革命,由“传统金融”走向“碳金融”。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试图提升本币在碳交易市场体系中的地位。日元已经在发力,澳元、加元也不甘示弱。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张茉楠认为,一国货币的崛起,通常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计价和结算绑定权紧密联系,从19世纪“煤炭—英镑”、“石油—美元”,再到今天的“碳合约—X”,演绎了一条国际主权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路径。 对此,也有学者预测,“碳本位”有望成为超主权货币的一个选择。在未来全球的统一碳市场运行成熟、减排技术高度发达、碳减排权价值趋于稳定之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超额减排量通过碳货币间体系的构建,有可能形成全新的“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 “赤道银行”逐碳计划 在发展碳金融方面,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做出了有益的创新试验。新兴市场机构也不甘落后,如韩国光州银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尝试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积分,用积分可进行日常消费。 对于中国来讲,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相对落后,目前仅在“绿色信贷”方面有所进展,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尽管如此,并不妨碍中国银行业开始逐碳。 在采访中发现,尤其以兴业银行(34.55,-0.06,-0.17%)最为先知先觉,早在2006年就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联手推出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信贷品种,并于2008年10月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 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09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放金额137.37亿元。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消耗标准煤851.78万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685.34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42.82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47.25万吨。 另一家在碳金融领域走在前面的银行是北京银行(16.50,-0.04,-0.24%)。截至2009年6月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40亿元。此外,本报 记者从浦发银行(20.44,-0.02,-0.10%)获悉,该银行也于去年7月成功试水碳金融,在国内银行界率先以独家财务顾问方式,成功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并为项目业主争取到了具有竞争力的交易价格,CER买卖双方已成功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ERPA)。这一CDM项目成功注册并签发,每年将至少为项目业主带来约160万欧元的额外售碳收入。 私募的“碳点”之路 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为了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不仅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碳资产越来越受到私募资本的关注。 事实上,早在2000年,世界银行发行了首只投资减排项目的碳原型基金,目前已经设立了8个碳基金,总额高达10亿美元。自2011年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gongxue/161695.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